老年人冬季不可不防的下肢血管病 2017-01-04
由于冬季气温的降低,在不爱活动的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中会出现腿疼、肿胀的症状。许多人会以为是腿脚受凉了,可我们要提醒大家,这其间很有可能是下肢血管疾病“作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在这些血管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今天,小编向老同志们详细介绍针对这两个老年人下肢“血管杀手”的预防和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好发于老年人,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使下肢血液灌注减少。简单地说是下肢的氧供应不足,以致活动后出现疼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症状有哪些?
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一般将临床表现分为4期:
第1期,轻微主诉期。患者仅感觉患肢皮温降低、怕冷,或轻度麻木,活动后易疲劳,肢端易发生足癣感染而不易控制。
第2期,间歇性跛行期。当患者在行走时,由于缺血和缺氧,较常见的部位是小腿的肌肉产生痉挛、疼痛及疲乏无力,必须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后,症状有所缓解,才能继续活动。如再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重复出现。小腿间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性病变最常见的症状。
第3期,静息痛期。当病变进一步发展,而侧支循环建立严重不足,使患肢处于相当严重的缺血状态,即使在休息时也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疼痛一般以肢端为主。
第4期,组织坏死期。主要指病变继续发展至闭塞期,侧支循环十分有限,出现营养障碍症状。在发生溃疡或坏疽以前,皮肤温度降低,色泽为暗紫色。早期坏疽和溃疡往往发生在足趾部,随着病变的进展,感染、坏疽可逐渐向上发展至足部、踝部、或者小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三种慢性病易引起下肢动脉硬化
1.高血压使大中动脉管壁侧压增加,血流速加快,长期冲击动脉管壁,引起动脉内膜机械性损伤,脂质在动脉壁内大量沉积,显著增加下肢动脉硬化危险。据报道,长期高血压使男性间隙性跛行增加2.5倍,女性增加4倍多,与高血压严重度呈正比。
2.低密度脂蛋白易于在动脉内膜下积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加重下肢动脉硬化、狭窄与闭塞程度。总胆固醇每升高10毫克/分升,发生下肢动脉硬化的危险性加大约5%~10%。所以,长期高血脂的人,要警惕下肢动脉硬化。
3.糖尿病是下肢动脉硬化的最重要病因之一,可增加2—4倍的风险。因为糖尿病不仅糖代谢紊乱,脂代谢也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脂肪易沉积在血管内壁下,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加重下肢动脉病变。
上述的三种疾病是引起下肢动脉硬化的元凶,此外长期吸烟和年龄的增长也是主要的因素。所以,高危人群应该戒烟限酒;坚持锻炼身体,控制体重增长,调节血脂水平;饮食要节制,避免多吃高糖、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脂肪、内脏;多吃粗粮、蔬菜和水果。
如何在早期知道自己患有此病呢?
只要通过医院科学检查手段便能确诊。如果无创的下肢血管彩超、多普勒检查以及核磁共振,有创的检查有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向血管中注入造影剂,医生可清楚地看到病变血管的范围及狭窄的程度,是目前诊断的“金标准”.在本病的治疗上,分为一般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治疗包括戒烟,控制血脂,适当锻炼。手术治疗主要有内膜剥脱术和人工血管转流术。内膜剥脱术是剥脱增生的内膜,解除血管狭窄。人工血管转流术是用人工血管建立血流通路,维持下肢血液氧的供应。
引起腿痛的另一个高发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冬季,由于天冷路滑,老年人摔倒造成骨折的几率明显增加,而摔伤后很容易造成血管创伤。骨折后需要限制活动,患者会出现血流缓慢,血液黏稠,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后出现下肢肿胀、疼痛,严重的出现肢体皮肤颜色改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可能出现非常严重的并发症,那就是肺栓塞。肺栓塞是因为下肢的血栓脱落,沿血流到达心脏后栓塞的肺的血管上,造成肺组织不能完成呼吸功能,甚至可致病人突然死亡。此病诊断比较简单,首先患者多有骨折或长期卧床史,同时具有上述症状,可通过下肢的血管彩超来确诊。治疗包括溶栓、抗凝和祛聚。为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可在溶栓前先放置下腔静脉滤过器,使治疗更为安全。
防止静脉血栓的日常保健操:
一:大关节运动
1、弯曲大腿至腹部上方,尽量向下颏方向提高膝关节;
2、向上伸直腿部;
3、慢慢放下大腿,恢复平卧状态左右交替活动重复15-20次
二:足趾关节运动:
弯曲并伸直足趾关节,两足可同时进行,持续时间30秒
三:足关节运动:
两足交替向内和向外用足尖画圈, 持续时间30秒;交替伸直并弯曲两侧踝关节,持续时间30秒
四:摩擦腿部运动
1、弯曲大腿至腹部上方,尽量向下颏方向提高膝关节,用双手抓住脚;
2、向上伸直腿部,同时轻轻地用手从踝关节滑向膝关节;
3、向下伸直腿部,摩擦大腿;
4、恢复原位。
上述保健操可以日常早晚进行,但是在发现病症的时候,还是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的选择相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