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太极对老年人身体有哪些好处 2017-05-04

太极拳古往今来一直被人们视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保健方法及终身锻炼的首选项目。太极拳运动可以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医疗费用。太极拳简便易学、安全有效的优点,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和重视。因此,无论是医学界还是体育界,都对太极拳运动进行了深入研究。


太极拳的生理效应研究

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太极拳锻炼要求心静体松,情绪处于平和内敛的安静状态。通过精神内守,降低交感神经紧张性。动中处静,静中寓动的运动具有平衡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功能。以意行拳,不但能使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均衡性、灵活性和自我意识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还可以使神经系统的调控能力得到提高。经受试者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研究发现:太极拳锻炼可明显降低受试者动脉血压,增加口腔唾液分泌量,延长脉搏间隔时间,缩短呼吸间隔,调节大脑植物神经使其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使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状态由老年化向年轻化转变。太极拳独有的虚领顶劲、立身正中的练法对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和视觉中枢以及神经、眼肌运动神经具有锻炼效果及医疗作用。

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具有轻柔均缓,连贯圆活,虚实分明的特点。在锻炼时,机体全身肌肉有规律地交替收缩与舒张,肌肉毛细血管、微循环系统大量开放,减轻了心脏负荷,血管舒缩功能得到合理锻炼,促进了静脉血回流。坚持太极拳练习可使每搏输出量增加、脉率减慢、心肌耗氧量和耗氧指数降低。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心脏指数等心功能指数随太极拳运动时间延长而改善。研究发现,坚持太极拳锻炼者可出现收缩压和平均收缩压、总外周阻力降低等血液动力学外周效应,长期的太极拳练习有可能改善和延缓血管的老化。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的呼吸法是一种“悠、匀、细、缓”的呼吸法。这种呼吸法可以降低肺换气的次数,控制呼吸,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增加肺活量。

对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

太极拳要求以腰为主宰,全身节节贯穿,一动无有不动,对骨骼、肌肉和关节具有较好的锻炼效果。老年男性、女性太极拳练习组身体各部位骨密度高于普通组,说明太极拳练习可以有效地增高老年人的骨密度,通过同位素及生理生化的方法,连续3年追踪从事太极拳运动老人的骨健康状况,发现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可对骨骼肌肉运动系统形成良性刺激,能有效地减少体内骨矿物质的自然流失,使骨密度保持稳定,并有效调节骨钙-血钙之间的动态平衡。

对老年人常见慢性病的影响

太极拳动作柔缓、均匀、连贯浑圆,其运动具有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补益气血、养筋骨、利关节等作用,非常适合体弱者和老年人练习。

太极拳有氧健身锻炼可改善机体平衡功能,增强握力和短时记忆力,对老年人心脑血管慢性疾病患者和治疗是有益的。太极拳练习的强度、活动量适合于老年脑力劳动者,特别是老年心脑血管慢性疾病患者。


太极拳调节心理的研究

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形神兼备,松静自然,强调阴阳的协调统一。首先,太极拳要求练习者全神贯注、消除杂念、精神内守,沉浸在太极拳运动中。故而长期太极拳锻炼,可以转移人的应激源,转移人们对于现实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注意力。其次,太极拳受道教影响较深,“无为”理念对练习者的生存态度和人生体验产生影响,使他们对一些不利生活事件“视而不见”、“难得糊涂”,因此能缓解精神紧张的不良刺激,有利于心理健康。

短期太极拳运动能够缓解老年人抑郁、紧张、焦虑等心理症状,改善心理功能,产生心理效应,由此激发积极性生理应答效果及社会功能改善。自行车、游泳、慢跑项目的锻炼方式对促进老年人认知功能的提高效果明显,而中国传统太极拳项目的锻炼方式对调节老年人的情绪状态效果更佳。长期太极拳运动后,中老年女性的焦虑心理症状有明显下降。


结语

太极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秉承中国传统的运动养生理论,以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为基础,将佛家舍己宽容、儒家中庸之道、医家经络学说、养生家吐纳导引、周易阴阳变化等众多内容融于一体。作为一门适合老年人从事的运动,希望太极拳能被越来越多的老干部认知并喜爱,从而帮助老干部们重新焕发青春、益寿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