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 五周年 我区打造“最暖城区” 让新就业群体有家有爱更有为
2024-08-26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作为首提地的杨浦,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生活青春涌动,一起来感受这座越来越“YOUNG”的人民之城……
近年来,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业态在我区蓬勃发展,7000余家数字经济企业落户于此。同时,也有大量新就业群体在我区生活和工作,他们已成为保障城市有序运行的重要力量。
今年以来,我区积极为新就业群体打造全方位多维度“最暖城区”,一座骑手友好生态城区正在蔚然成型。4月,上海首个“骑手友好社区”在我区落成,解决骑手“进门难、充电难、休息难、就餐难”等实际问题;6月,沪上首个“袋鼠宝贝之家”在我区投入运营,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家庭提供儿童课后服务,缓解他们因工作忙碌造成的育儿困境;截至目前,全区已有25个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在杨浦滨江“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建成了我区首家沿滨江工间休息室......
一桩桩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的事情正在得到解决,党建串联起的发展纽带成为他们安居乐业的最好保障,一场场“双向奔赴”的生动图景正在我区这个“最暖城区”徐徐展开,让新就业群体有家、有爱,更有为。
有家!为新就业群体筑起温暖的“家”
进入小区,骑手能看见清晰的楼栋路线图;累了乏了,小区内有驿站小憩,随处可见热水与手机充电服务,还有随时可使用的卫生间;工作期间,这些户外工作者的孩子还可托管在“袋鼠宝贝之家”……今年以来,随着沪上首个“骑手友好社区”、“袋鼠宝贝之家”在殷行街道开鲁社区落成,为新就业群体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
运行数月以来,在这个拥有6个居民区、总常住人口超1.6万人的开鲁社区内,居民和骑手们成为了互帮互助的“好邻居”。同时,由于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的工作高峰期往往与孩子的休息时间重合,“袋鼠宝贝之家”通过委托专业公益组织运营管理,为户外工作者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托娃”好去处,帮助家长缓解工作与育儿难兼顾的烦恼。
“进入到开鲁片社区就像回家一样熟悉和亲切。”一名骑手表示,开鲁二村的“暖xin驿站”已经成为大家伙儿午间歇息的“大本营”,盐汽水、冰淇淋在这里随时供应,微波炉、风扇空调,硬件设施到位。
作为服务市民生活、助力城市发展的城市建设新生力量,如何让越来越多的新就业群体在我区立得住脚、安得下心、圆得了梦,杨浦工会也动足了脑筋。今年初,杨浦工会排摸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需求,积极对接区域资源,探索扩大“工间”概念,大力推进服务职工实事项目,在杨浦滨江“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建成我区首家沿滨江工间休息室。
“地方大,又能充电,非常舒坦。”走进工间休息室,一名户外职工由衷赞叹道,3月末,三家滨江沿线的工间休息室已全部完善落地,服务滨江建设者、劳动者们,以更周全的服务、更全面的设施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城市建设“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据了解,按摩椅、职工书屋等硬件设施正在三间沿滨江工间休息室内逐步完善到位,后续,工间休息室内还将提供公益理发等服务,让新就业群体找到既能释压解乏又能充电赋能的“温暖之家”。
有爱!持续开展送清凉等特色服务,“暖胃”又“暖心”
“带瓶水走!晚点送餐忙的时候又来不及喝水了!” 长白新村街道靖宇东路街区党群服务站边,一家户外职工智慧屋正在营业,为户外工作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
美团外卖员杨康正巧路过,就顺便进来拿了瓶水,“我们有时取餐送餐忙,真的来不及买水。现在路过驿站只要停一两分钟就能拿杯水喝。”为更好地服务户外工作人员,户外职工智慧屋还提供冷饮、饮用水、微波炉、书籍等各类用品,满足大家在此休息时的多样化需求。
如今,这样的歇脚点在我区随处可见。今年以来,“骑手友好”的理念正在从社区蔓延至整个城区,截至目前,全区已有25个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了“冬可取暖、夏可纳凉、渴可饮水、累可歇脚”的“有爱”服务。
在长白新村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户外职工爱心驿站”内,每周还会举办各种便民活动,如测量血压、便民理发、爱心缝补等,不断扩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满足居民与户外职工的多元化需求。
作为深度老龄化社区,盛夏时分,很多户外工作者正面应战高温,为高龄老人准时准点配送餐食,与此同时,这座城市也时刻为他们提供有爱的服务。近日,区民政局在市京睦邻社区长者食堂开展“绿荫驿站”夏日送清凉活动,为送餐骑手们准备了冰饮料、绿豆汤等饮品。
“我们每人要配送大概30份盒饭,从早上9点送到中午11点,时间很紧张,现在顺手带一瓶盐汽水又节省时间又解暑。”一名骑手表示,今年夏天,很多社区长者食堂经常开展送清凉活动,对户外工作者很友好。
此外,考虑到新就业群体工作时间的特殊性,我区不少杨浦社区食堂都推出了外卖小哥、快递员等户外工作者的专属用餐优惠折扣,并且特地延长了服务时间,提供13点至14点、19点半至20点半的专属延时服务,让他们“暖胃”更“暖心”。
有为!织密党建网络,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
如何让“庞大却又零散”的新就业群体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让他们既拥有温暖的“家”,又能有序参与城区的治理,基层党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互联宝地党群服务站有一个“爱心加油站”,这里不仅是骑手小哥们“充电饮水”的“歇脚地”,还是他们“读书议事”的精神“加油站”。大桥街道党工委不断整合资源,组织骑手参加“巡回体检”服务项目、“交通安全”讲座,精准解决从业人员工作生活急难愁盼问题。此外,街道成立了以美团为主体的“两新”组织应急增援队伍,让新就业群体从业人员化身为基层治理流动“哨兵”。
在我区,服务于骑手小哥们的空间越来越多,而在这些有形的空间背后,是一张密织的党建网络,将这些新就业群体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让骑手小哥们深切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骑手友好,正是城市温暖的体现。日前,互联宝地还成立了全市首家职业伤害预防培训中心,围绕交通事故预防、职伤保障等细分领域日常开展职业培训,尤其是面向外卖骑手群体,协同企业打造高质量的从业就业环境。
据了解,为了更好保障新就业群体权益,在去年成立基层劳动争议调解预防中心基础上,今年以来,区人社部门与全区12个街道,通过强化人员配置、优化受理流程等方式,将骑手权益纠纷调解纳入预防中心职能,从而将维权窗口开到骑手的家门口和工作地,方便骑手就近咨询、申诉。
为了更好地预防、减少用工纠纷和职业伤害,区人社部门还指导美团、达达两大平台企业分别成立骑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及职业伤害预防服务站,帮助企业组建专业团队,搭建内部协商平台自主化解纠纷。在保障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促进了相关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