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刷题的吴姥姥”走进大学路,用科学实验“唤醒”未来科学家

2025-04-24

  “我现在说一个绕口令,有没有人能理解——人越来越像机器人,机器人越来越像人,那么越来越像机器人的人,如何做出越来越像人的机器人?”

  4月23日傍晚,伟德路悦悦书店内一派热闹。一场以“AI智启未来:召唤杨浦未来科学家式的人,共绘数智秀带新蓝图”为主题的科普讲座正在举行。

  一头灰白短发、身着工装马甲、戴着标志性挂脖眼镜的“吴姥姥”——同济大学退休物理教授吴於人,站在实验台前,一边摆弄着手中的物理装置,一边用俏皮语调向观众说起了绕口令。台下,孩子们睁大眼睛,家长们举着手机记录,笑声和惊叹声此起彼伏。

  这是“大学路美好书店节·KIC知识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也是“大V秀杨浦”第二期活动,邀请到B站知识区百大UP主“不刷题的吴姥姥”,带领观众共同探索科技未来的无限可能。从电荷实验到人工智能,从科学精神到物理本真,吴姥姥用她一贯的“不刷题”风格,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盛宴。

  从实验室到直播间

  一位退休教授的“破圈”之路

  “纸片是不带电的,为什么我能用这根橡胶棒吸起纸片?”讲座现场,吴姥姥掏出一块毛皮,一边用力摩擦一根橡胶棒,一边看向台下的孩子们。随后,她将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桌面,几张碎纸片被轻松吸起,附到了橡胶棒上,台下响起一片掌声。有孩子举起手问,“它带电了吗?为什么?”

  重要的不只是现象,还有看到现象后的好奇心。正如吴姥姥所说,科学不是一个“正确答案”而已,而是问出的那一句“为什么”。引导孩子们“问出来”,并作解答,是她创建“不刷题的吴姥姥”账号的初心。

  “科学需要一种理想主义。”吴姥姥举了个例子,“现在,一些民营企业纷纷投身核聚变的研究,其实这是很难的,他们的投入最快也要几十年以后才能有回报,但他们为什么愿意去做?这是一种情怀,一种理想,一种为人类做贡献的决心。”

  吴姥姥想要将这样的科学家式理想,“栽种”在孩子们的心中。

  她的故事从童年就染上了科学的色彩。吴姥姥的父亲是新中国的第一代航天工作者,家中堆满科技书籍和图纸。耳濡目染之下,她考入同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一教就是四十余年。然而,她发现许多学生“学得苦”——他们能解出复杂的题目,却对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一知半解,也没有兴趣。“刷题刷出了高分,却刷丢了好奇心。”

  为了让学物理也能“快乐”起来,2009年,临近退休的吴姥姥牵头创立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同济大学物理实践工作站”,希望让孩子们通过动手实验爱上科学。然而,工作站成立初期仅收到3份申请,甚至有家长听说“不和考试挂钩”后转身离开。

  “科学教育不该是背书和考试啊!”吴姥姥没有放弃。她和团队利用周末组织“假日物理俱乐部”,带着孩子们用扫帚模拟磁场、用硬币演示共振,逐渐吸引了一批真正热爱探索的孩子。

  2018年,吴姥姥与同济大学博士后关大勇联合10位教授、博士,共同成立“不刷题俱乐部”,开始尝试用短视频传播科学知识,最初团队成员只有三人。2020年,他们拍摄的一条用鸡蛋解释惯性定律的短视频意外走红,播放量突破百万。“原来大家不是不喜欢物理,而是没看到物理的有趣!”这给了团队以信心。

  如今,“不刷题的吴姥姥”全网粉丝超1400万,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千万次,这位73岁的“银发知播”成了无数孩子的科学启蒙者。

  “不刷题”背后

  开启一条探寻科学趣味的旅途

  “为什么叫‘不刷题’?因为科学不是背出来的,而是‘玩’出来的!”活动现场,吴姥姥反复和孩子们强调,“刷题能教会你公式,但实验能让你理解公式为什么成立。”

  她还记得,曾接到过一位偏远地区科学老师的电话:“孩子们喜欢实验课,但期末要统考,只能背书应付。”这让吴姥姥既心酸又无奈。物理课本该是培养探索精神的乐园,现实中却难以做到。她认为,过度依赖标准答案和应试训练,正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青少年,应该是对世界最具有好奇心的年龄段。”吴姥姥说出了她心中的教育之道,“当孩子问‘为什么’时,要引导他们自己找答案。科学教育的本质,是教会他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如今,“不刷题俱乐部”的线下基地——智勇科创实践基地,已经成为青少年科学梦想的孵化器。基地内设有生态实验室、人工智能工作室等真实科研场景,立志于用十年、二十年陪伴孩子从兴趣走向志趣。

  在吴姥姥的实验桌上,不总是看着“高大上”的实验设备。她的很多实验道具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

  这是因为“不刷题”团队的核心方法论:将高深的科学原理转化为生活化的趣味实验。在吴姥姥的视频中,扫帚能解释磁场分布,锅盖能演示声音共振,甚至一颗煮熟的鸡蛋也能成为讲解惯性的教具。“物理就在生活中,缺的只是一双好奇的眼睛。”吴姥姥口气轻松。

  视频里,她常对粉丝说,“听话哦,回家试试这个实验!”这种“接地气”的科普方式,不仅吸引了孩子,甚至让许多成年人重拾对科学的兴趣。

  “我是带着孩子来的,她快要上初中了,会接触到物理,我想先让她培养起兴趣爱好。”一位家长张女士在科普讲座后表示,“没想到连我自己都听入迷了,吴姥姥的教育方式连我们成年人都很受用。”

  诞生杨浦、遇见杨浦

  培养未来科学家式的人

  智勇科创实践基地总部位于杨浦区,从同济大学走出来的吴姥姥,对杨浦也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团队中很多人都来自同济大学,在周边学习、工作、生活,也见证着这里的发展。杨浦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情怀。”

  如今,“不刷题”团队从线上走到线下,走进大学路后街的伟德路,走进悦悦书店,似乎让科学的趣味离孩子们更近了。在吴姥姥看来,将科普活动办进实体书店,几乎是一种必然。“每次到大学路,都会看到很多年轻人,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生态。这里还有很多书店,它们本身就是传播知识的媒介,而科普活动的举办,会给书店带来新的活力。”

  大学路早已不止步于吃喝玩乐。这条不长的马路连通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以及创智天地园区,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开启限时步行街,其文化与人文创新气息独一无二。据统计,大学路街区汇聚了7家书店,在全上海都属少见。

  如今,吴姥姥走进大学路,更折射出了杨浦区独特的文化氛围,以及“让科学扎根城市”的雄心。

  作为首批国家创新型城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区,杨浦正构建“实验室-高校-企业-社区”多方联动的创新生态,为产学研一体化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智勇科创基地内,全体系、全流程的科创服务,见证着无数人“兴趣到志趣,志趣到志向”的蜕变之路。吴姥姥说:“杨浦不缺资源,缺的是点燃好奇的火种。”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大V秀杨浦”系列活动之一,杨浦期待通过本次科普讲座,借助“大V”的网络凝聚力和号召力,打造一种“科学与城市共生”的生态。

  正如吴姥姥在采访中所言:“刷题培养考生,提问才能诞生科学家。”在这条“数智秀带”上,一场关于科学与未来的播种,正悄然破土。

分享到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