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全专栏
上海杨浦区大桥街道探索多方参与新模式治理小区建筑垃圾 2017-08-09
长期以来,由于守法成本远大于违法成本,小区装修废弃建筑垃圾随意倾倒现象,成为上海特大型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痼疾顽症”,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急需解决的社会管理难题。
从2016年8月始,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要求,居民建筑垃圾由专职作业部门清运。杨浦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协调会,要求相关部门、建设单位和街道(镇)高度重视,探索小区建筑垃圾科学管理之道,寻求这一社会管理难题的相关解决办法。
当年8月,大桥街道率全区之先,联合海桥保洁分公司一起制作发行了“建筑垃圾清运卡”,以20%的补贴向小区物业或居委会出售,用以支付环卫作业队清运费用,激发各方主动参与管理积极性;同时,联合城管、派出所、环卫加强执法,严厉打击偷倒建筑垃圾的不法行为,“双管齐下”强化管理,探索出一条“痼疾顽症”的解决之道。
新模式运行近一年来,大桥街道用于清理小区建筑垃圾的“托底保障”花费少了,主动参与管理的部门多了,乱偷倒现象迎刃而解。
“清运卡”串起“管理链”
7月18日上午10时许,记者在平凉路华谊星城名苑小区门口看到,一名装修工推着满载装修建筑垃圾网袋的小推车从小区出来,送往50米开外的华谊新城大厦商务楼东侧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
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位于商务楼东侧广场背街处。装修工人冒着高温酷暑,将一袋袋建筑垃圾卸下,按序码放整齐。与装修工一同前来的,还有小区物业负责人王文彪和物业保洁员。在王文彪指挥下,保洁员将建筑垃圾中的木板、木架、家具等大件垃圾挑选出来,逐一进行分类堆放。
随后,根据与清运作业队工作人员提前现场踏勘的约定,十多分钟后,清运车来到现场,数名身着制服的环卫工人,手脚麻利地将一袋袋建筑垃圾装上拖斗。全部清装完毕后,王文彪给付了“建筑垃圾清运卡”,垃圾清运费用现场结算完毕。事后,环卫作业队凭“建筑垃圾清运卡”到街道统一结算。
据王文彪介绍,按照物业管理相关规定,小区业主开始装修前,必须向物业报备装修情况,如自行处理建筑垃圾的,必须向物业出示施工队、清运车相关资料,确保清运过程合法合规;如选择委托物业代办清理的,物业上门估算与业主商定清运车次,按规定收取清运费用,并向大桥街道管理办购买“建筑垃圾清运卡”,街道将给予20%的清运管理补贴,用以支付物业日常巡查、垃圾分类、零星垃圾清理等费用开支,清运工作则全部交给正规环卫作业队实施。
昔日频频偷倒的建筑垃圾,是如何走上规范清运正轨的?随行的街道工作人员表示,居民家自主装修房子产生的垃圾属于建筑垃圾,按照规定需由居民自行清理。过去,不少居民为了省钱,(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避开正规的环卫作业队,交给装修“游击队”处理。辖区也曾经偷倒建筑垃圾乱象横生,小区物业和居委会缺乏参与管理的动力,最后由街道来“托底”。自去年8月开始试行清运管理补贴以来,充分调动起小区物业和居委会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一张张“建筑垃圾清运卡”串联起解决“痼疾顽症”的紧密“管理链”,乱偷倒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小区建筑垃圾“源头”分类
新的办法实施后,大桥街道辖区内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建筑垃圾清运费由物业负责收取;没有物业管理的区域,建筑垃圾清运费则由居委会负责收取。有一定补贴激励,物业和居委会积极地向街道购买预付卡,主动承担起居民装修建筑垃圾的清运管理工作。
小小的一张卡,如何充分调动小区物业和居委会积极性?原来,购买预付卡有20%的补贴。以一辆中型车运送500元建筑垃圾为例,物业或居委会向居民收集2车,收取居民1000元清运费,并支付给环卫作业队价值1000元的预付卡。其中,物业或居委会向街道管理办购买1000元的预付卡时,得到20%的补贴,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据了解,居民如果选择自己联系正规的环卫作业队清运,支付的费用与委托物业或居委会代办相同。物业或居委会在正常收费情况下得到的额外补贴,主要用于垃圾分拣、零星建筑垃圾的清理,及日常装修情况巡查等相关开支。
“建筑垃圾清运卡”产生的“垃圾分拣”附加效应显而易见。居民装修完房子,沙发、橱柜、床垫、浴缸等大件的毛垃圾往往和建筑垃圾混在一起处理。过去没有分拣的机制下,居民扔掉的家装垃圾,其中有部分为政府免费清运的生活垃圾。新的方案实施以来,物业居委会主动对收集到的居民建筑垃圾进行分拣。
“物业或居委会向居民收集4车垃圾,收取居民2000元,需付给环卫作业队2000元的卡,如果再进行垃圾分拣,4车垃圾变成了3车,只需要付给环卫作业队1500元的卡,物业或居委会就能获得更多的补贴费。”物业或居委会自主地将毛垃圾和建筑垃圾在“源头”进行分离,大大降低了垃圾中转站分拣垃圾的工作量。
上海杨浦环境发展有限公司海桥保洁分公司是具备专业资质的单位,负责大桥区域的垃圾清理。该分公司安全生产部主任周伟卿告诉记者,大桥辖区夏季高峰期,每月约有2500吨左右的小区建筑垃圾,过去平均每天约有十余处偷倒情况发生。去年8月以来,偷倒小区建筑垃圾的情况大幅减少,而且垃圾“源头”分拣工作,也让他们的清运工作更为省心。
从“托底保障”到“多方参与”
大桥街道有84个小区以及大量二级旧里和私房,平均每个月有500套以上房子在装修,产生大量建筑垃圾,街道以前每年要花50万元左右进行“托底”清理。
去年8月开始,市、区两级管理部门要求居民建筑垃圾由专职作业部门负责清运。物业和居委会面对小区内堆放的建筑垃圾,不定期找专业队伍集中清运。但“先清运、再收费”的旧有操作模式,面临“收费难”的挑战。
“有街道托底保障,物业和居委会谁也不愿意去挑起矛盾,没有动力去收费,进一步造成无主建筑垃圾的无序堆放,小区生活环境受到影响,居民怨声载道。”大桥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街道每年投入帮助小区清运的经费达到50万元左右,且这个数字年年在增长。
大桥街道摸索和寻求建筑垃圾管理的新方法,发行“建筑垃圾清运卡”预售卡,实行“先付费购卡,后清运垃圾”模式,改变“无人参与游戏”的尴尬旧貌。
从去年8月开始,街道一共发行了面值20万的预付卡。10个月过去,这20万卡还在流转当中,街道至今一分钱未出。“近一年试运行显示,收费不愁、居民认可、效果明显,如果能在全市推广,上海的社区环境将大大改善。”据大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包德海估计,这20万的卡可以有效运转16个月,大大减轻街道财政支出压力。
而等到这20万的预付卡花完,街道真正支出的资金,其实就是支付给物业或居委的20%补贴。从一年50万元以上,变成了一年约15万元的补贴,街道不仅有效解决了偷倒垃圾乱象,还大幅降低了托底处理垃圾的费用,得到了居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如今,大桥街道的84个小区中,已经有70多个物业、10多个居委会购买了预付卡,基本覆盖大桥辖区。
“先付费、后清运”的工作机制运作以来,物业和居委会基本都能按时收到费用,清运时只要和环卫作业队联系,按车次计费,不需要有多方人员在现场,减轻了人员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清运卡方案也从根源上杜绝了建筑垃圾偷运出小区,使街面乱倒垃圾量明显减少,小区建筑垃圾随出随清,街道托底投入资金大幅下降。
联合执法打击“偷倒”行为
在黄兴路1号中通大厦门外,一名身穿蓝色上衣的工人,用三轮车载着一个个白色塑料袋封裹的装修垃圾从小区里出来;在平凉路兰州路附近,一名头戴安全帽的装修工人推着一辆装满建筑垃圾的手推车送去“处理”;在华晖绿苑、眉州路420弄、宁国路167号等小区内外,无主垃圾随意堆放……
过去,在“省钱”念头的驱使下,有部分居民明知“建筑垃圾必须由专职作业部门负责清运”相关规定,仍悄悄地请“私人清运队”处理装修建筑垃圾。
据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没有资质的“私人清运队”将居民的建筑垃圾收走以后,便偷偷倒在街边。街道希望小区物业和居委会能管一管,但过去物业和居委会没有参与的动力,最后街道只能自己投入资金托底清运。
在多方参与管理的新机制下,小区建筑垃圾偷倒现象大幅减少,但仍有部分“漏网之鱼”。
为进一步加强管理,大桥街道一方面会同绿化市容部门制定装修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督促物业和居委会加强管理,明确小区内建筑垃圾必须“定点堆放、标示明晰、定期清运”,强化巡逻严查小区私人运送垃圾车进出,减少偷运建筑垃圾出小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偷运偷倒行为。
“通过巡查发现、视频监控、居民举报等途径发现的偷倒行为,由城管执法部门开具行政处置执法单;对无资质的‘私人清运队’,则罚款处理。”据大桥街道管理办工作人员介绍,2016年8月至今,街道共处理40余起偷倒建筑垃圾的行为。今年以来,结合区级“创全”活动和街道“春雷行动”,针对偷倒、乱倒建筑垃圾的时间规律,街道会同辖区派出所、环卫、城管等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巡逻、蹲点等形式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形成整治管控的高压态势。
从2016年8月始,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要求,居民建筑垃圾由专职作业部门清运。杨浦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协调会,要求相关部门、建设单位和街道(镇)高度重视,探索小区建筑垃圾科学管理之道,寻求这一社会管理难题的相关解决办法。
当年8月,大桥街道率全区之先,联合海桥保洁分公司一起制作发行了“建筑垃圾清运卡”,以20%的补贴向小区物业或居委会出售,用以支付环卫作业队清运费用,激发各方主动参与管理积极性;同时,联合城管、派出所、环卫加强执法,严厉打击偷倒建筑垃圾的不法行为,“双管齐下”强化管理,探索出一条“痼疾顽症”的解决之道。
新模式运行近一年来,大桥街道用于清理小区建筑垃圾的“托底保障”花费少了,主动参与管理的部门多了,乱偷倒现象迎刃而解。
“清运卡”串起“管理链”
7月18日上午10时许,记者在平凉路华谊星城名苑小区门口看到,一名装修工推着满载装修建筑垃圾网袋的小推车从小区出来,送往50米开外的华谊新城大厦商务楼东侧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
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位于商务楼东侧广场背街处。装修工人冒着高温酷暑,将一袋袋建筑垃圾卸下,按序码放整齐。与装修工一同前来的,还有小区物业负责人王文彪和物业保洁员。在王文彪指挥下,保洁员将建筑垃圾中的木板、木架、家具等大件垃圾挑选出来,逐一进行分类堆放。
随后,根据与清运作业队工作人员提前现场踏勘的约定,十多分钟后,清运车来到现场,数名身着制服的环卫工人,手脚麻利地将一袋袋建筑垃圾装上拖斗。全部清装完毕后,王文彪给付了“建筑垃圾清运卡”,垃圾清运费用现场结算完毕。事后,环卫作业队凭“建筑垃圾清运卡”到街道统一结算。
据王文彪介绍,按照物业管理相关规定,小区业主开始装修前,必须向物业报备装修情况,如自行处理建筑垃圾的,必须向物业出示施工队、清运车相关资料,确保清运过程合法合规;如选择委托物业代办清理的,物业上门估算与业主商定清运车次,按规定收取清运费用,并向大桥街道管理办购买“建筑垃圾清运卡”,街道将给予20%的清运管理补贴,用以支付物业日常巡查、垃圾分类、零星垃圾清理等费用开支,清运工作则全部交给正规环卫作业队实施。
昔日频频偷倒的建筑垃圾,是如何走上规范清运正轨的?随行的街道工作人员表示,居民家自主装修房子产生的垃圾属于建筑垃圾,按照规定需由居民自行清理。过去,不少居民为了省钱,(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避开正规的环卫作业队,交给装修“游击队”处理。辖区也曾经偷倒建筑垃圾乱象横生,小区物业和居委会缺乏参与管理的动力,最后由街道来“托底”。自去年8月开始试行清运管理补贴以来,充分调动起小区物业和居委会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一张张“建筑垃圾清运卡”串联起解决“痼疾顽症”的紧密“管理链”,乱偷倒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小区建筑垃圾“源头”分类
新的办法实施后,大桥街道辖区内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建筑垃圾清运费由物业负责收取;没有物业管理的区域,建筑垃圾清运费则由居委会负责收取。有一定补贴激励,物业和居委会积极地向街道购买预付卡,主动承担起居民装修建筑垃圾的清运管理工作。
小小的一张卡,如何充分调动小区物业和居委会积极性?原来,购买预付卡有20%的补贴。以一辆中型车运送500元建筑垃圾为例,物业或居委会向居民收集2车,收取居民1000元清运费,并支付给环卫作业队价值1000元的预付卡。其中,物业或居委会向街道管理办购买1000元的预付卡时,得到20%的补贴,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据了解,居民如果选择自己联系正规的环卫作业队清运,支付的费用与委托物业或居委会代办相同。物业或居委会在正常收费情况下得到的额外补贴,主要用于垃圾分拣、零星建筑垃圾的清理,及日常装修情况巡查等相关开支。
“建筑垃圾清运卡”产生的“垃圾分拣”附加效应显而易见。居民装修完房子,沙发、橱柜、床垫、浴缸等大件的毛垃圾往往和建筑垃圾混在一起处理。过去没有分拣的机制下,居民扔掉的家装垃圾,其中有部分为政府免费清运的生活垃圾。新的方案实施以来,物业居委会主动对收集到的居民建筑垃圾进行分拣。
“物业或居委会向居民收集4车垃圾,收取居民2000元,需付给环卫作业队2000元的卡,如果再进行垃圾分拣,4车垃圾变成了3车,只需要付给环卫作业队1500元的卡,物业或居委会就能获得更多的补贴费。”物业或居委会自主地将毛垃圾和建筑垃圾在“源头”进行分离,大大降低了垃圾中转站分拣垃圾的工作量。
上海杨浦环境发展有限公司海桥保洁分公司是具备专业资质的单位,负责大桥区域的垃圾清理。该分公司安全生产部主任周伟卿告诉记者,大桥辖区夏季高峰期,每月约有2500吨左右的小区建筑垃圾,过去平均每天约有十余处偷倒情况发生。去年8月以来,偷倒小区建筑垃圾的情况大幅减少,而且垃圾“源头”分拣工作,也让他们的清运工作更为省心。
从“托底保障”到“多方参与”
大桥街道有84个小区以及大量二级旧里和私房,平均每个月有500套以上房子在装修,产生大量建筑垃圾,街道以前每年要花50万元左右进行“托底”清理。
去年8月开始,市、区两级管理部门要求居民建筑垃圾由专职作业部门负责清运。物业和居委会面对小区内堆放的建筑垃圾,不定期找专业队伍集中清运。但“先清运、再收费”的旧有操作模式,面临“收费难”的挑战。
“有街道托底保障,物业和居委会谁也不愿意去挑起矛盾,没有动力去收费,进一步造成无主建筑垃圾的无序堆放,小区生活环境受到影响,居民怨声载道。”大桥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街道每年投入帮助小区清运的经费达到50万元左右,且这个数字年年在增长。
大桥街道摸索和寻求建筑垃圾管理的新方法,发行“建筑垃圾清运卡”预售卡,实行“先付费购卡,后清运垃圾”模式,改变“无人参与游戏”的尴尬旧貌。
从去年8月开始,街道一共发行了面值20万的预付卡。10个月过去,这20万卡还在流转当中,街道至今一分钱未出。“近一年试运行显示,收费不愁、居民认可、效果明显,如果能在全市推广,上海的社区环境将大大改善。”据大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包德海估计,这20万的卡可以有效运转16个月,大大减轻街道财政支出压力。
而等到这20万的预付卡花完,街道真正支出的资金,其实就是支付给物业或居委的20%补贴。从一年50万元以上,变成了一年约15万元的补贴,街道不仅有效解决了偷倒垃圾乱象,还大幅降低了托底处理垃圾的费用,得到了居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如今,大桥街道的84个小区中,已经有70多个物业、10多个居委会购买了预付卡,基本覆盖大桥辖区。
“先付费、后清运”的工作机制运作以来,物业和居委会基本都能按时收到费用,清运时只要和环卫作业队联系,按车次计费,不需要有多方人员在现场,减轻了人员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清运卡方案也从根源上杜绝了建筑垃圾偷运出小区,使街面乱倒垃圾量明显减少,小区建筑垃圾随出随清,街道托底投入资金大幅下降。
联合执法打击“偷倒”行为
在黄兴路1号中通大厦门外,一名身穿蓝色上衣的工人,用三轮车载着一个个白色塑料袋封裹的装修垃圾从小区里出来;在平凉路兰州路附近,一名头戴安全帽的装修工人推着一辆装满建筑垃圾的手推车送去“处理”;在华晖绿苑、眉州路420弄、宁国路167号等小区内外,无主垃圾随意堆放……
过去,在“省钱”念头的驱使下,有部分居民明知“建筑垃圾必须由专职作业部门负责清运”相关规定,仍悄悄地请“私人清运队”处理装修建筑垃圾。
据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没有资质的“私人清运队”将居民的建筑垃圾收走以后,便偷偷倒在街边。街道希望小区物业和居委会能管一管,但过去物业和居委会没有参与的动力,最后街道只能自己投入资金托底清运。
在多方参与管理的新机制下,小区建筑垃圾偷倒现象大幅减少,但仍有部分“漏网之鱼”。
为进一步加强管理,大桥街道一方面会同绿化市容部门制定装修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督促物业和居委会加强管理,明确小区内建筑垃圾必须“定点堆放、标示明晰、定期清运”,强化巡逻严查小区私人运送垃圾车进出,减少偷运建筑垃圾出小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偷运偷倒行为。
“通过巡查发现、视频监控、居民举报等途径发现的偷倒行为,由城管执法部门开具行政处置执法单;对无资质的‘私人清运队’,则罚款处理。”据大桥街道管理办工作人员介绍,2016年8月至今,街道共处理40余起偷倒建筑垃圾的行为。今年以来,结合区级“创全”活动和街道“春雷行动”,针对偷倒、乱倒建筑垃圾的时间规律,街道会同辖区派出所、环卫、城管等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巡逻、蹲点等形式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形成整治管控的高压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