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生活化,同济大学老师来当社会体育指导员 2021-04-07
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四平路街道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探索出一条“体育生活化”的新路子。
走进杨浦区四平路社区体育活动中心,有明亮的舞蹈教室、乒乓房,设施齐备的市民健身房、智慧健康小屋,还有宽敞的多功能厅,这让依托于此的四平路街道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以下简称:俱乐部),成为全上海硬件一流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之一。
俱乐部工作人员徐作林已经60出头,有着20多年社区体育工作经验,在街道辖区内颇有点知名度。他说:“既然街道信任我,我将发挥余热,继续为社区体育工作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为大家服务好。”
不仅是硬件,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服务全民健身的“软件”,也成为俱乐部的一大亮点。在不断创新服务内容的同时,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辖区内的同济大学就有10位青年老师相继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全市首创“家庭健身指导员”
2013年,四平路街道在全市试点首推“家庭健身指导员”模式。“社会体育指导员网络都是现成的。实际做下来,发现远没有这么简单。”
让社会体育指导员转型成家庭健身指导员,确实是道难题。现在的居民对上门敲门颇为反感,总认为是来推销的,这就需要社会体育指导员有足够的耐心。随着家庭健身指导员公告牌的张贴,居民日常进出看到后,对此有了逐步接受的过程。
家庭健身指导员的出现,让社区居民找到自己的“体育组织”。尤其现在社区里还有相当一部分新上海人、租房的务工人员,他们不知道去哪里健身。现在只要根据公告牌,打家庭健身指导员的电话,就可以了解社区内的健身设施和培训活动,融入上海的城市生活。徐作林说:“手机都成热线了,来不及接。”
居住在同济绿园的徐红妹,退休在家后基本不出门,对社区内的各类活动也不了解。直到家庭健身指导员到她家里提供上门服务指导,她的退休生活才逐渐丰富起来。如今,徐红妹不仅掌握了舞蹈和腰鼓的健身技能,还走出家门,主动担任居委舞蹈队、街道腰鼓队的队长一职,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一员。
相比较传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方式,上门服务是家庭健身指导员的特点,个性化指导则是其优势。每个家庭健身指导员手里都有一本工作手册,手册中不但含有上门服务的记录,还包括走访家庭的具体情况。“以前当社会体育指导员,只要带着大家跳跳舞出身汗就好了。现在不一样,遇到的对象身体情况都不一样,就要有针对性的指导。”
通过上岗培训,制定工作流程,四平路街道形成一支优秀的家庭健身教练团队。多年来,团队深入社区和家庭,引导全民健身,累计受益家庭达2500户。家庭健身指导员的服务激发了居民的健身热情,不少有潜在需求的居民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主动加入社区的健身团队,增进了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家庭健身指导员的指导下,居民们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学会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对于那些退休和独居老人来说,家庭健身指导员还排解了他们的孤独寂寞感。
“体医融合”进行慢病运动干预
上海是国内最早开展“体医融合”探索的城市。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四平路街道也在进行有益的探索。
2017年,俱乐部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选择150名有健身指导需求的慢性病患者,编成3个组,开设了两期“五禽戏、太极拳”培训辅导班。上海体育学院和同济大学教授对这些患者进行体育健身技能培训,一周两次,每次时间一小时,针对慢性疾病人群的身体状况、服药情况等,开具个性化的“运动处方”,有针对性地选择活动内容、练习时间与强度。
为了评估“体医融合”的实际效果,社区全科医生全程跟踪,在项目开始前、中期和结束后对干预群体进行体能测试和相关生理指标测试监测,提供项目效果的数据支持。通过全过程的跟踪和总结,以及半年慢病干预锻炼前后的均值比较发现,传统健身项目对改善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状况有积极效果。实践证明,在社区层面开展“体医融合”对促进慢性病治疗有推广和促进意义。
为了不断扩大覆盖面,提供就近便捷的服务,俱乐部在社区“睦邻中心”建立“体医结合”运动小站。以密云路社区睦邻中心和阜新路睦邻中心为试点,按照“1+2”模式配备服务团队,每个中心配备1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2名家庭健身指导员,开设乒乓房、瑜伽室等体育场馆,添置血压计、血糖仪等医疗器材,定期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与健身指导服务,形成15分钟体育生活圈,真正做到体育惠民。
年轻血液加入志愿者队伍
2020年底,一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专场培训班上,出现了不少年轻的面孔。培训学员年龄结构为18至45岁之间,他们来自辖区内同济大学、中小学校、四平卫生服务中心、四平派出所、城管、企事业单位、商务楼宇及工会组织等。
目前,全市正在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年轻化,四平路街道此番也是下了决心。以往,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由各居委会的文教干部、健身团队的骨干以及社区体育爱好者经过考核后组成,在社区体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出现了年龄结构偏大、性别结构不合理、体育专业技能相对缺失等问题。为优化指导员队伍结构,此番培训首次设置了年龄的要求。
四平路街道考虑得深远,“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人员结构多元化,能把科学健身指导覆盖面从单一的居委会健身团队骨干,向学校、企事业单位及楼宇全面延伸,帮助更多体育爱好者及居民掌握科学的健身理念,提高身体素质。”
张向荣、季蓓、潘永东和季蕾都是同济大学的教师,也是四平路街道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正是他们的辛苦付出,为与同济大学一墙之隔的四平路街道金安小区居民带去了科学健身指导。
据四平路街道金安小区居委会文教干部陈玮玲介绍,小区内的居民科学健身需求强烈,于是通过住在小区里的同济大学退休教师联系了同济大学教工太极拳协会。在协会的支持下,四位同济大学的教授在课余时间免费指导小区居民练习太极拳。通过他们的专业指导,小区居民提高了身体素质,部分学员的慢性病也得到了干预和控制。其中一位77岁的长者在练习之后,还通过段位制晋考,获得了中国武术初段位。
截至目前,四平路街道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已扩增到412名,服务社区家庭2500余户。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45岁以下的人数达到101名,年轻化占比从原来的12%提升到目前的25%,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高中以上学历以及男性比例不断提升,逐步向年轻化、高学历化、性别结构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不断提高全民健身的高质量化,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四平路街道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探索出一条“体育生活化”的新路子。四平路街道先后被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体育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上海市全民健身先进社区,橱窗里一排排奖牌和奖杯,这是对社区体育工作的最好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