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 不忘初心 殷行街道与同济大学首饰实验室开展联建活动 2020-01-09

  为了解传统工艺,弘扬民族文化,日前,一场趣味珐琅手作在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首饰实验室展开,殷行街道社区青年及非遗文化爱好者15名参与活动。

  初识珐琅

  首饰实验室的赵世笺老师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了珐琅的名称来源、组成成分、分类以及制作工艺。赵老师介绍后,大家对珐琅有了初步认识,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由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译而来。珐琅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依据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又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当日学习制作的便是金属胎画珐琅。

UG2XCI2~NVE[F$`_QPSJORJ.png

  制作珐琅

  首先,设计形状并在金属板上锯出相应轮廓。接着,在表面涂施白色珐琅釉,入窑烧结后,使其表面平滑。待冷却后,再以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绘饰图案,最后经焙烧而成。

设计

锯金属板

烧制

上色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通过与珐琅的“亲密接触”,让大家对珐琅这一传统艺术有了深刻的认识。非遗课程不仅让社区非遗文化爱好者进一步走近非遗,更能从青年抓起,激励更多人主动加入到传承非遗文化的队伍中来,从优秀传统中汲取养分,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始终不忘初心,坚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