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档案为笔,绘就人民城市建设画卷 ——《人民的城市——档案里的城市记忆(杨浦卷)》新书发布

2024-11-07

  以档案为笔,绘就人民城市建设画卷

  ——《人民的城市——档案里的城市记忆(杨浦卷)》新书发布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杨浦滨江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五年来,杨浦区积极践行这一理念,在人民城市建设进程中留下了坚实的足迹。在此背景下,由上海市档案局(馆)、杨浦区档案局(馆)联合编纂出版的《人民的城市——档案里的城市记忆(杨浦卷)》应运而生,于11月5日在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举行新书发布会,该书是全国首本从档案角度讲述人民城市建设专题的图书,用档案史料记录、呈现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实践成果,充分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独特作用。该书同时也是上海市档案局(馆)关于该主题系列丛书的第一本。目前已有包括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在内的20多加媒体争相报道。

  携手同协作:精心编纂呈现城市变迁

  《人民的城市——档案里的城市记忆(杨浦卷)》的编纂出版工作历时10个月,上海市档案局(馆)、杨浦区档案局(馆)与有关高校档案馆以及杨浦区各单位通力合作,最终成就这部记录杨浦滨江百年历史的佳作。

  该书以行政区划为单元,以历史演进为脉络,聚焦杨浦滨江,记录了从上海开埠到杨浦滨江开发建设的一百多年来,杨浦滨江地区市政建设、工业发展、工人运动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百年大学”“百年工业”“百年根脉”“百年市政”在杨浦滨江的历史积淀与时代变迁。全书共7个章节,包含《萌发》《烽火》《新生》等,详细展现了杨浦滨江从昔日“工业锈带”到如今“生活秀带”的蝶变之路。

  档案存记忆:首次公布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一大亮点是书中插入了大量的历史照片和杨浦风貌近照,部分档案照片系首次公布。这些照片从档案的视角,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杨浦故事、上海故事,生动展现了曾经的“工业锈带”如何转变为如今宜业、宜乐、宜游、宜居的人民乐园。通过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杨浦在城市建设进程中的巨大变化,深刻感受到人民城市理念在杨浦的生动实践。

  资政又育人:发挥档案独特作用

  《人民的城市——档案里的城市记忆(杨浦卷)》不仅是对杨浦历史的记录,更是发挥了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独特作用。五年来,杨浦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百姓的生活小事当做民生大事,在政务服务、城市更新等项目上充分听取人民意见,不断破解民生难题,打通城区治理“最后一公里”,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升人民在城区建设中的参与度。如今,杨浦滨江已成功打造人民建议征集站,自2020年以来平均每年收到居民建议5000多条,至今已有超过4000条“金点子”转化为“金钥匙”,结出了“金果子”。这些探索实践的成果,也部分收录于《人民的城市——档案里的城市记忆(杨浦卷)》中。

  新书发布会上,杨浦区委书记薛侃,上海市档案局局长、上海市档案馆馆长徐未晚共同为新书揭幕,并向杨浦区委组织部、区委党史研究室(区地方志办公室)等8家单位代表赠书。蔡纪万、刘佩英分别介绍了新书编纂和出版情况,来自上海市档案馆和杨浦区档案馆的作者代表分享了书中精彩内容。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中强调,向市民讲历史,讲党的创新理论,讲新时代上海城市发生的可喜变化,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未来,杨浦区档案馆也将继续以档案为笔,为人民城市建设贡献力量,让更多人了解杨浦、了解上海在人民城市建设道路上的不懈探索与辉煌成就。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