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上海市杨浦区关于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和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2023-10-22

杨府办202316号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上海市杨浦区关于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和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0月22日


上海市杨浦区关于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和

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要求,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和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体教融合和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统一部署安排,为扎实推进我区体教融合和学校体育工作,争创“体教融合示范区”,有力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结合区域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重要论述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整合区域教育、体育优质资源,实施“五大任务工程”和“20条融合计划”,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推动我区体教融合工作向纵深发展,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实现文化学习质量和体质健康水平协同提升,享受乐趣、增强素养、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努力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原则

坚持健康第一、全面发展遵循青少年身心成长发展规律,以杨浦创智教育为引领,不断挖掘体育以体育德、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育人价值,激发兴趣、强健体魄、养成习惯、受益终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坚持深度融合、特色发展准确把握杨浦体教实际情况,转变思想观念、革新育人理念,以特色综改项目为载体、以特色品牌创建为抓手、以特色创新思路为突破,理顺工作机制、畅通融合渠道,推动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发展。

坚持科学引领、协同推进创新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建立健全以体育素养提升、学生体质增强为核心的科学评价导向,为建设杨浦教育、体育强区提供有力支撑。

三、主要目标

通过方案实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工作全面开展,学校体育育人目标成效显著,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不断提升、体育素养得到有效加强,形成较为完备的体育人才教学、训练、竞赛、培养输送体系。区域学校体育运动氛围浓厚,师资场地资源开放共享,基本形成体教齐抓共管、互利共赢、融合发展、一体推进的良性布局和格局,初步走出一条深度融合发展、具有杨浦特色的新时代体教融合发展新路,争创“体教融合示范区”。

四、重点任务

(一)体育课程改革工程

1.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严格落实关于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内容、课时等刚性要求,小学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鼓励初中学校每周开设5节体育课、高中学校逐步增加课时。落实体育活动课和广播操、眼保健操要求,切实保障学生校内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量。有效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教会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练习掌握跑跳投掷等基本运动技能和2—3项专项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保障国家关于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等要求落实落地。

2.深化“双新”“三化”课程改革。以杨浦“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为依托,基于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新课程新标准,聚焦大单元深度教学、突出跨学科项目融合,形成纵向衔接合理、横向各具特点的区域体育学科特色课程体系。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指导支持试点学校持续推进“高中专项化、初中多样化、小学兴趣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定期组织开展体育课程改革教研展示活动,逐步实现区域内中小学全覆盖。学前和职业教育阶段结合实际,推动形成“游戏化”“技能化”的体育课程教学特。继续推动区本、校本特色课程建设。

3.打造区本特色体育课程群。创新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手段,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紧密型教育集团建设,组织开展体育学科专项教学比赛,形成一批教学改革成效明显、具有区本特色的课程群。中小学须制定学校体育工作方案“一校一案”,形成至少1项符合课改要求的特色课程,区域每年遴选不少于30节中小学体育示范课、精品课。加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整合校内外师资、场地、机构等资源,建立健全课外、校外体育课程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赋能提升体育智慧化水平,实施家庭体育作业制度,不断提升以体育人实效。

(二)赛事活动共建工程

4.优化区域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按照一体设计、一体推进原则,教育、体育部门共同构建“普及—提高—精英”的分层分类赛事体系,建立健全“班级—校级—校际—区级”比赛为一体的区域四级体育赛事活动体系,实现计划共拟、赛事共办、成果共享。充分发挥区少体校、体育协会、俱乐部在竞赛组织、裁判培训、资格认定等专业优势,制定出台杨浦区青少年学生体育赛事管理和重大赛事奖励办法,落实学生学籍、运动员注册区域相统一要求,不断推动形成对上有衔接、对下有指导的区域大中小学一体化赛事适配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品牌赛事落户杨浦,继续承办好各类高规格项目赛事。

5.推动学校“一校多品”普及发展。结合杨浦“足球之乡、游泳之乡、田径之乡”特色和优势项目布局实际,大力推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开设7种以上体育项目课程,鼓励支持冰雪、人民兵道等新兴项目和龙舟、射艺、棋类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实现“一校多品”普及发展。健全大课间体育锻炼制度,学校每年举办运动会或体育节,结合实际普遍组建体育兴趣小组、项目社团等,持续推进“满天星”校园足球全国示范区建设和“精英训练营”体教融合项目发展。鼓励支持控江中学、上音实验学校、杨浦小学等冰雪特色校创建,开展体育特色学校评选,落实“人人学会游泳”要求。

6.繁荣“以体育人”校园文化。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加强青少年体育宣传引导,结合校园项目布局,把赛事办进校园、搬进课堂,开展奥运冠军、知名裁判、优秀运动员进校园系列活动,组织观摩体验高水平运动赛事,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营造家庭认同、学校重视、全社会关心的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氛围。组织开展学生裁判员、记者、主持人、解说员等培训和体育知识比赛,挖掘体育赛事活动育人价值潜能,强化奥林匹克教育、仪式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培养有爱好、懂规则、会技能、善欣赏的阳光青少年,塑造顽强拼搏、团队合作、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核心文化。大力支持市东实验学校“上海市体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建设。

7.打造“阳光体育联赛”杨浦品牌。坚持立足校园、面向全体、精心设计,结合当年度特点实际,归口成立“杨浦区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组委会”,统筹协调年度体育项目推进、赛事计划和组织实施,分学段、分项目、分专业,有效衔接市级各项各类体育赛事,共建市、区、校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体系。以传统体育特色学校(项目)为基础,成立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联盟以及管理委员会,科学制订章程、规范组织管理,每年举办“同育杯”“市东杯”“西可杯”等至少1次联盟单项特色锦标赛,丰富学校体育赛事活动、扩大校园体育赛事供给,创塑“杨浦区青少年校园体育联盟”特色品牌。

(三)后备人才培养工程

8.推进学校体育“一条龙”改革。以普通高中学校为“龙头”,构建以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武术、游泳等9个重点项目为主,棋牌、手球、射击等若干项目为辅的区级“9+X”(重点项目+推进项目)布局结构,集聚优质优势项目、课程、特色、师资资源,“以头带身、以身促尾”,实现“龙内优势”和“龙外多元”共同发展,完善高中阶段学校“一条龙”招生录取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推动学段有序衔接、校际接续培养的“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形成。进一步完善《关于引进义务教育阶段非本市户籍优秀学生运动员的施行办法》,探索实施体育特长学生灵活学籍、激励保障等制度,为优秀体育苗子成长发展打通“绿色通道”。鼓励支持杨浦职业技术学校体育特色专业壮大发展。

9、提升青少年科学训练水平。强化“学校办训、体校办训、社会办训”协同模式,尊重规律、学训结合、科学办训,建立研训一体、分级训练体系。学校要健全体育锻炼制度,将放学后、双休日、寒暑假等课余训练纳入教育教学整体计划,强化文化教育保障、促进实现学训平衡。充分发挥区少体校、体育俱乐部等专业部门力量优势,整合区域优质社会场地、教练、科研、运动医疗等资源,进校园、送项目、带队伍、抓管理,健全青少年科学选拔、集训、青训等制度,推动白洋淀足球基地转型升级,形成集业余训练、技能培养、体育服务、课余锻炼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生体育训练中心,为区域青少年运动队开展专业训练提供场地、培训、技术保障,不断提升训练质量水平。大力支持交大附中男子篮球二线运动队建设。加强青少年学生军训。

10、加快上海体育学院附属中学体育后备人才学校建设。坚持“体育特色”立校之本,紧紧依托上海体育大学优质资源,实行区教育局主管、上海体育大学指导、区体育局支持、学校自主办学“四合一”共建共管机制,成立决策咨询理事会,签订新一轮合作共建协议,场地共享、师资共培、项目共建、人才共推,争创“体教融合示范校”。充分借助上海体育大学院、中羽院、中篮院等优势项目资源,重点布局足球、乓球、羽毛球、篮球等特色品牌项目,创新突破上海体育大学“定向培养”,建立上海体育学院附属中学体育项目集团,学校纳入全区统一招生考试布局,建立“下有对口、上有定向”的完全中学招生考试体系。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加大外省市优秀运动员引进力度,探索实施本市学校体育“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布局优惠政策条件。挂牌成立上海体育学院附属中学“白洋淀学生体育活动基地”,加快学校改扩建工程落地建设,大力实施通识教育、人文体育、运动健康、运动技能等4类核心课程群建设,推动“以博涵养人品,以搏成就人生”校园特色文化形成。

11.加强师资教练队伍建设。按照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原则,借助杨浦创智教育人才涌动发展“登峰计划”,通过“招录一批、引进一批、培养一批”,配齐配强基础教育体育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优质资源,打造市—区—校三级平台体育教师人才培养体系,组建校际教研联合体,形成“名教师带基地、骨干教师研课题、年轻教师练内功”的分层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探索实施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实施兼职教师制度,实现体校教练员参与校园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专项运动技能培训全员全覆盖。加强青训教练员队伍建设,规范教练员准入资格,实施“领军教练”培养工程,不断提高执教能力水平。加强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的合作。

(四)体育素养评价工程

12.实施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结合学校实际,完善以学生体育意识、知识、行为、技能、体质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学生校外锻炼、参赛经历等纳入评价范围,建立常态化评价机制、定期发布评价报告,强化过程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将体育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高评价结果在优秀体育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比重,强化评价结果中高考运用。落实体育中考改革制度,发挥考试评价导向引领作用,做好考试组织、项目管理、裁判评分等实施工作,研究改进应考内容、方式、计分办法等,开展考前专业训练和专题辅导,不断提高年度考试成绩水平。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继续保持区域优良率、达标率领先水平,提升体育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争创青少年体育素养评价改革试验区。

13.推进学校体育督导评价改革。树立科学质量观和评价观,建立健全学生日常体育参与、体质健康监测、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考查机制,将体育素养评价作为考核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纳入文明校园评选等相关评价体系。开展区域体育教育教学、场地场馆设施、师资训练队伍、学校体育发展等系列普查工作,筹备建立杨浦区学校体育数据库和管理平台,推进数字共享、开展数据分析,与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相结合、与人才培养能力提升评价相结合、与体育课程评价相结合。实施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制度,挂牌成立“杨浦区学校体育评估中心,”做好学校体育综合评估、体育场地开放评估等工作,不断丰富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完善体育质量监测,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素养水平持续下降的学校,实行负面清单管理。

14.强化体育教师岗位评价。把体育教师师德师风作为评价第一标准,推动体育教师队伍讲政治、讲党性、作表率。结合学校实际,将体育教师课余指导学生训练、带队比赛、课后服务、走教任务等计入工作量,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竞赛成绩、人才输送等纳入绩效考核评价内容,不断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推动评价由工作数量向工作质量、课时数量向教学质量转变。完善体育教师职称评聘标准,优化体育教师岗位设置,加大对体育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的表彰奖励力度,在教学成果奖等评选中保证体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

15.实行“定级定标”赛事评价体系。落实《加强中小学校体育运动竞赛工作的意见》,适时修订《杨浦区中小学校园阳光体育大联赛积分制实施办法(试行)》,采取参与竞赛和竞赛成绩“双积分制”办法,根据区域赛事规模、办赛质量、品牌打造等变化情况,进行“ABC”赛事和“甲乙丙”水平定级定标,并动态调整积分标准,建立赛事升降级制度。建立健全赛事监督指导机制,教育、体育等行业主管部门共同成立督导组,出台《杨浦区体育赛事活动管理试行办法》,对各级各类体育赛事进行监督与指导,明确评定标准、管理细则、竞赛体系、经费投入等规范性配套制度,对区、校、班等相关赛事进行定级考核,经审核后择机列入区级赛事目录或优秀体育学生区级体育赛事认定目录。

(五)资源共享合作工程

16.促进产学研多元协同落地。充分借助区域高校“家门口”优势,切实发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综合性高校在项目开展、科研训练、人才培养、决策评估等体育教育优质资源,与基础教育学校体育工作协同融合,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落实合作项目,形成大中小学一体贯通发展,积极打造“杨浦区体教融合产学研基地”,助推杨浦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强化科研育人导向,着力发挥上海体育大学专业体育院校力量,将体育工作前沿理念、最新体育科研成果、国际科学发展趋势等,在区域中小学校先行先试、落地见效,形成若干产学研实验基地、试验校,建立“价值共建、资源共享、成果共生”的协同培养新机制,惠及青少年健康成长。

17.加强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建设。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加强学校体育场地综合开发利用,支持区域学校积极开展“上天入地”“立体扩容”体育场地设施升级改造,建成一批多功能、智慧型体育场馆。学校需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利用存量土地、房屋、地下空间、建筑屋顶等兼容学校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科学制定学校体育场地使用方案,不断提高场馆场地使用效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运动监测、特色发展等需要。健全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机制,落实学校体育场向社会开放实事工程,引导公共体育场馆为学校开展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提供场地支持和服务,探索实施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公益性开放制度。加强学校运动休整室、更衣室以及洗浴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教室灯光、课桌椅及卫生保健室标准化建设,全面做好青少年儿童近视综合防控。

18.建立专业人才共享共用机制。统筹整合区域体育专业人才资源,结合学校体育特色发展实际,鼓励学校聘任社会教练员、运动员等,进校园、上项目、带队伍,普及体育知识、指导日常训练、参与课后服务、组织管理竞赛等,缓解学校专业人才缺口,实现专业人才共享互用。进一步优化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等专业人才队伍素养,大力开展师资研训一体培训,邀请高校专家、知名裁判、专业运动员等走上讲台,联合高校共同举办“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研修班”,有针对性地开展运动科学、项目标准、裁判培养、体育科研等培训,不断提升区域体育专业人才高素质、专业化水平,助推区域整体体育素养水平提升。每年组织面向全体体育专业人才培训不少于2次。

19.成立校园专家指导团队。邀请区域高校、中小学、体育协会等专家名师,成立学校体育工作专家指导团,开展专项调研指导、提供咨询决策建议,为学校体育工作“把脉会诊”,并形成有针对性的诊断报告,指导学校后续体育工作有效开展。探索实施责任区定点联系或包片指导制度,总结推广成果和典型经验,有效解决学校体教融合工作的瓶颈难题。指导团成员每学期至少须走访2—3所学校。

20.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发展。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制定星级标准评估制度,支持学校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鼓励和引导社会体育组织积极参与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后备人才培养、赛事活动组织等,加强监管和第三方评估。制定社会体育组织进校准入标准,积极引导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专业支持,加强管理和评估考核。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协同推进。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区体教结合联席会议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全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联席会议由区体育局、区教育局牵头,各成员单位按照责任分工,协同推进我区青少年体育工作各项任务落实。

(二)强化试点推进。学校要科学制定体育工作改革发展总体规划,深化细化体教融合具体落实措施。要把体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办学评价重要指标,纳入文明校园等相关评价体系,试点建立“体教融合”学校,助推争创“体教融合示范区”。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评估。

(三)落实投入保障。将体育教育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学校体育评价实施、体育课程开发建设、赛事活动开展、师资队伍培训、场地设施开放等。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学校体育,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

(四)强化安全保障。健全完善校园体育卫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饮食安全、传染病防控和应急保障管理。全面加强健康宣教工作,制定运动安全制度、加强医务监督,最大限度避免和防止运动伤害、卫生保健事故发生。

(五)加强宣传动员。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及时做好先进经验总结,加大对特色学校、试点学校优秀个人和典型案例宣传推广力度。综合运用网络、电视、报刊、广播等渠道,普及运动知识、传播体育文化,增进家校互动、社区联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良好校园氛围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