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杨浦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1-09-29

 

杨府〔202114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

《杨浦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2021730日区政府第14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2021929     

 

 

 

杨浦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也是杨浦推进“四高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十四五”规划是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具有特殊历史使命和重大时代意义。

杨浦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各项部署和市区两级工作要求。规划编制坚持把杨浦教育事业发展放在杨浦城区发展的大格局中,以满足区域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协调各方,统筹推进,将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切实把社会对优质教育的期盼、群众广博的智慧、专家的科学指导意见以及“十三五”时期所形成的有效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去。通过规划编制与实施,全面增强区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全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达成建设教育高品质现代化强区的目标。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杨浦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第三轮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高质量完成了《杨浦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教育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为上海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和杨浦城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年间,杨浦区先后被命名为上海市整体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第三轮)、上海市“集团化办学”试点区、上海市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实验区、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全国“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全国“学习型城区建设”示范基地等。

(一)坚持教育优先,强化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2016~2020年教育财政拨款预算收入共计175.68亿,每年均有不同幅度增长,年均增长率7.80%。财政拨款收入中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143.24亿,年均增长率7.85%。其中,义务教育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84.41亿,年均增长率7.63%。

2016~2020年各学段实际生均支出均达到且高于市标准,每年均有不同幅度增长。2020年实际生均支出分别为幼儿园36028.54元小学37724.66元初中51048.64元高中62011.61元职校97548.19元特教147703.33元,以上各类教育支出五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65%、1.78%、2.21%、7.73%、8.03%、10.46%。“十三五”期间各项法定经费保障指标均已达成。

“十三五”期间,净增校舍建筑面积约19.27万平方米,投入资金约18.81亿元,建成创新实验室125个图书馆72个安全教育场所72个。完成学校“一场一馆一池”工程小剧场项目60个体育馆项目39个游泳池项目1个,提前超额完成计划任务。

(二)坚持立德树人,优化各类教育内涵品质

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和优质普惠发展深入推进。区域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享受普惠性幼儿教育的人数占比达85%,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70%。五年中,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所,累计新增班90余个,增加学额3000余个。成立11个学前教育集团,覆盖幼儿园84%,幼儿近88%。新增8所上海市一级园和10所家门口好幼儿园(区一级园),优质园比例达50%优质园在园幼儿比例超60%。规范开展0—3岁托育服务,全区民办园、托儿所开设托班40余个,全区现有已审批备案的托育园19所。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全面提高。建成义务教育集团16个,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90%推进新优质学校集群式发展,形成6大发展集群37所项目校。命名七所“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开展各项研究与实践。建立行政引导、教研支持、督导保障、整体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区域实践模式。深化“创智课堂”实践研究,实施“绿色指标”区域实践,开展“杨浦区中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命题研究”项目研究。

普通高中“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可选择”发展目标基本实现。杨浦区被教育部确定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同济一附中被确定为示范校。特色高中建设初步探索出“三阶段”(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四层级”(精品课程、创新实验室、校园环境、资源辐射)的杨浦模式,5所高中参加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创建,其中,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创建成功。3所高中成为市级课程领导力项目校。建成高中创新实验室98个。持续推进2个教育联盟、6个学科高地建设工作,出版和汇编研究成果近40项。2项学校成果荣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项教育教学成果获市级奖项。《“走班制”教学模式探索》课题成为市综改重点项目,研究成果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内参《教育决策参考》刊用。

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不断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发展。财政投入持续增加,建成杨浦职校汽车实训中心,改造现代音职实训大楼,建成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集训基地1个,相关教学培训及实践基地2个。转变培养模式,开办14个专业,其中杨浦职校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现代音职与上海师范大学开设中本贯通专业。面向中小学生开放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完善“名师工作室”工作机制。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年均就业率达98%以上。整合区域资源,建设职教集团。两所学校教师团队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个一等奖,两名选手荣获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金牌。

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持续完善。建成96个示范居民学习点,创建12个试点“睦邻学堂”,形成“8-10分钟市民学习圈”,5000余人次进入高校学习体验,建立10个杨浦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每年近万人次市民参与体验学习。评选各类优秀学习型组织(团队)1798个。新增“月·悦学”“一社团一课程”“一点学堂”3个全国终身学习活动品牌,新增3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承办“2020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国总开幕式”等3场国家级活动,连续召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国际研讨会”;催生“亚洲学习型组织联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联盟”等多个工作平台。出版《学习型城区建设——“三城融合”实践研究》近40项科研成果和论文获市级以上奖项。建立了“杨浦·社区教育超市”数字化学习平台和“城区终身学习数据统计平台”,开通“学在杨浦”公众号,基本实现城区终身学习泛在可及。

特殊教育取得重要进展。形成“1+4+7”( 1个中心、4个资源分中心,7个特教点)的学前特殊教育全覆盖设点布局,在杨浦职校建立特教班,基本形成了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特殊教育体系。特教学校入学入园评估率达100%;特教学校100%学生开展五大领域评估,随班就读学生80%以上开展评估,送教上门按需评估,“一生一档”覆盖率达100%。制订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初步形成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体系。60%以上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学校配备专职特殊教育教师。普通中小学已建资源教室38个,占比有随班就读学生学校数的81%。特殊学生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加至每年8600元。

(三)坚持人才强教,推进各级教师队伍发展

以“三名”工程建设为引领,实施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形成六个人才培养梯次共1290名教育高端人才队伍,占比全区教师总量的13.7%。实施区“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区“中小学(幼儿园)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发展计划项目”和区“研训一体”网络课程开发等项目。建立教育高端人才的管理、培训、评价、考核与动态调整的联动机制。在绩效工资总量内设立教育改革发展专项资金,为任期内的有关人才发放津贴奖励。

以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为平台,推进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形成“全进入浸润式”见习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完善“名师领衔、骨干带教、团队合作、同伴互助”带教模式。鼓励、支持见习教师参加规范化培训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相结合培养模式的学习。开展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新教师分层分类培训。遴选优秀见习教师参加职初教师培训班。

以“创新行动研究”为抓手,促进各级各类教师专业发展。逐步完善多层次、多维度、个性化的教师教育课程,构建分级、分类、分科(专业)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形成“教研训培”一体化的新型教师专业发展样态。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和区内特级教师、区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一线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四位一体”教师教育培训师队伍。

以实现优质资源均衡配置为目标,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完成7398名教师新老职称制度的过渡。“十三五”期间共招聘教师2205名,聘任正高级教师45名。健全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机制。适当增加集团内核心校编制数,推进集团内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激励优秀教师流动,将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等的示范引领作用辐射至区域内每一所学校。五年内投入师资培训经费6800.59万元,其中高端人才项目培养经费1282.79万元。

(四)坚持聚焦重点,实施关键领域综合改革

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重点课题《区域推进“生命教育”大中小学衔接的实践研究》结题,《生命教育区域一体化 为学生奠基终生》获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编撰《杨浦区生命教育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创建12个跨学段生命教育联合研训基地和7个区域生命教育实训基地。“和您在一起”中小学生孝亲敬老主题教育项目获全国优秀国学教育项目;命名12所中小学“孝亲敬老”特色校。打造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程《情绪智力培养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率100%;创建1所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4所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全区中小学专兼职心理教师100%持有上海市学校心理咨询资格证书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资格证书。成立杨浦区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创建1个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4所全国家校共育数字化试点校39所市教科院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43所市家庭教育示范校;170名教师获得国家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证书。创建30所市行为规范示范校36所区行为规范标兵校36所区行为规范示范校。建立8个市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践基地、14所市级城市学校少年宫、102个区域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2个社区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站。建立8个区班主任工作室,累计培训骨干班主任225名。

“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五年名列全市前茅,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开发区域学生身心健康系列课程。深化体育课程改革,高中全覆盖实施体育专项化,成立初中22所体育多样化、小学29所体育兴趣化等两个课改试点项目组。建成6个艺术名师工作室4个市级学生艺术团7所市级艺术特色校33所区级艺术特色校28所区级艺术特色项目校。建立26所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特色基地校。完成区学生民乐、舞蹈、合唱联盟体建设。15个院士团队和高校团队参与“双进入”活动带教,培养学员231人。开发“童创空间”杨浦区小学生科教慕课平台173个课程。成立9个学生科技创新社团联盟体和197个星级科技创新社团。47所中小学被命名为杨浦区科技特色学校。6位学生荣获“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着力发展民办教育,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选择。逐年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学生资助纳入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学生资助体系。成为上海市非营利办学试点区之一,9所学校获批市非营利试点校,完成所有民办中小学非营利的办学属性选择。成为上海市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办学秩序工作试点区之一,制定完成《杨浦区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公共资源规范管理工作方案》。鼓励民办学校特色办学,8所学校获批市特色(项目)学校。完善校长和书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监事会和理事会等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学校办学行为。4所学校获市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等级评定5A称号,3所学校获4A称号。

以教育对外开放促进师生形成全球视野。上海杨浦德法学校建成开学。21所学校开设国际理解教育市级课题校本课程,参与师生达3000余人。在15所初、高中学校试点3门以技能拓展为特色的国际课程,受益学生达3000人以上。引导14所子课题校共同开展国际课程项目市级课题融合研究工作,推进3所核心校校本材料研发,形成融合案例等阶段成果。区域近40所中小幼学校聘请外籍教师开展口语、戏剧等课程教学,聘请外籍教师学校数新增近10所,辐射人数约12000人。组织开展中外教师主题交流和业务培训近40次,参与人数近千人。45所中小学与英国、德国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27所学校近800名师生出访近20个国家和地区,接待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4000名师生来访。

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发布区基础教育数据标准白皮书,构建区基础教育数据平台。城域网实现零故障率,无线网络接入全覆盖,网络信息系统达到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水平。学校每间教室均配备互动多媒体设备。建成一批具有“智能感知、校园一卡通、电子班牌、特色课程群”等特征的数字化校园。共享互动的信息化服务平台获评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96节课在“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获奖,“创智云课堂”项目获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评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杨浦区被命名为全国“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和中央电化教育馆“在线教育应用创新”项目区。

(五)坚持制度创新,提升现代教育治理水平

简政放权,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教育“放管服”改革,以简政放权为重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教育治理结构。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加强重点领域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完善政府部门重大行政决策、政府法律顾问、规范性文件管理等制度。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各项任务,形成了教育行政管理运行的新样态和多元共治区域教育的新格局。

依法办学,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学校以依法办学为核心,形成依法治校和自主发展的治理体系。全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均已完成章程制订,逐步建立权责分明、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的现代学校制度。各校先后成立学校管理委员会、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家委会等议事协调机构,以及教师专业委员会等专业发展机构,进一步优化学校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截至2020年底,全区有110所学校达到“依法治校”标准校标准,65所学校达到示范校标准,示范校占比全区学校数的37%。

多元评价,优化区域教育生态。建立健全政府、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积极构建教育评价多元共治格局。综合学校师生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多元方式,将学校办学绩效考核与教育规划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和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高度融合,体现“遵循规律、聚焦重点、注重增值”的评价导向。先后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市教育评估院等第三方评价机构,对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初中强校工程实施、学校教育质量等开展评估监测,促进区域教育生态可持续优化。

二、发展趋势

(一)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也是杨浦区推进“四高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

1.新时代党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教育领域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和政策环境。2018年和2019年全国、上海市和杨浦区教育大会相继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上海市和杨浦区出台相应实施方案。系列决策部署以党的最高权威总揽全局,从根本上破解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供政策保障。

2.上海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推进杨浦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杨浦区对接上海第一轮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实施区域性教育综合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和显著成就。“十四五”期间,上海市将在此基础上推出第二轮综合改革方案,针对前期改革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和体制机制瓶颈推出更强有力的改革举措,从党的领导、制度环境、资源保障等方面为区域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与支撑。

3.杨浦“四高城区”建设进入新阶段,对教育领域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杨浦有着“三个百年”的深厚底蕴,又有着杨浦滨江发展的新时代活力,近年来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持续提升,高中教育特色发展成效显著,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重要成就,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推进,为“十四五”期间深化改革、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区域百姓对优质教育内涵与品质的提升需求日益强烈。

(二)主要挑战

对标上海市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按照杨浦区建设“四高城区”的目标定位,相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四五”期间杨浦教育面临系列挑战。

1.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够均衡、部分地区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不能完全满足区域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2.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完全匹配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高端教师学段分布不够均衡。

3.以服务学校、教师与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指导方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核心理念

为杨浦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三)基本思路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创智教育”为核心特质,以人民教育家于漪教育教学思想为思想引领,以培养全面发展、创新素养见长的学生为目标导向,以第四轮基础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为任务驱动,以区域科技文化资源、校内外育人共同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资源支撑,以课程、课堂、教师和评价为功能平台,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四)工作原则

1.前瞻性与务实性相统一。着眼杨浦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教育长远发展,为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形成固化模式和有效经验。

2.创新性与科学性相统一。以创新驱动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和基础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破解制约杨浦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障碍。

3.目标性与达成性相统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设置科学可检测的预期性发展目标,引领区域教育事业发展。

4.发展性与规律性相统一。尊重教育基本规律,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区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杨浦教育的核心竞争力、辐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力明显提升,区域百姓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增强,对上海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和杨浦城区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增。实现区域教育的高标准均衡发展、高质量内涵发展、高水平特色发展、高能级创新发展,建设成为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示范区,建成教育高品质现代化强区。

(二)主要发展指标

序号

指标

属性

2020年

2025年

1

1-1  建设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

预期性

建成

2

2-2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预期性

99%

保持高水平

2-3  享受普惠性幼儿教育的人数占比

预期性

85%

85%

2-4  一级园以上优质幼儿园比例

约束性

50%

55%

3

3-5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预期性

100%

保持高水平

3-6  上海市示范性教育集团创建

约束性

1个

4

4-7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预期性

99%

保持高水平

5

5-8  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

预期性

100%

保持高水平

5-9  残疾青少年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

预期性

74%

80%

6

6-10 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占比

约束性

13.7%

15%

6-11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

预期性

44.9%

65%

7

7-12 信息化应用标杆学校培育校数

预期性

9所

15所

8

8-13 中小学生体育素养水平

预期性

80分

≥85分

9

9-14 市民素质提升计划线上学习参与率

预期性

85%

保持高水平

五、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完善学生人格成长培育工程。深入推进学生“理想信念、基础道德、心理健康”人格成长培育工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实践,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加强“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设,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情绪体验中心,健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医教结合”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系统工程。完善全学科育人体系,深化“五育并举”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坚持“健康第一”,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聚焦学生体育素养培育,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充分运用文教结合的美育资源,丰富学生艺术教育活动,构建区域艺术人才培养链接体系,打造高水平艺术育人平台。以“遵从学生兴趣、注重学习乐趣、旨在培养志趣”为出发点,打造区域青少年科创人才培育“学创融合”一体化平台,基本建成具有杨浦特色的区域青少年科技创新培养体系。以“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为抓手,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深化家校社一体化教育实践。充分发挥区域校外教育联席会议作用,积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加强区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与12个街道家庭教育指导站建设。研发“家庭教育”一体化课程,实现区域家庭教育服务网络全覆盖。开展中小幼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深化学校与社区家庭教育协同指导,科学养育。

(二)进一步保障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与优质普惠发展

多渠道扩大资源供给,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围绕构建“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多元”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和园舍设点布局,妥善解决新江湾、四平、延吉等局部地区入园难矛盾。以街道常住学龄幼儿人数为依据,通过区托幼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严格落实“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的建设要求,进一步推进资源规划落地。

夯实发展基础,全面提升保教质量。深化集团化办园,推进集团“一园一策”优质园创建工作,提升优质园比例。完善联动发展机制,助推公民办幼儿园同步发展。持续孵化内涵特色项目,推进《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幼儿园装备指南》《幼儿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的学习实践,深化“幼小衔接”“特色园”“园特色”等项目研究,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品牌的辐射共享功能。优化“保健+保教”两支队伍建设,加强“保育员、营养员、安全员”新三大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保教质量。

加强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促进托幼一体化发展。结合总体设点布局及资源供给,在新建公办幼儿园内开设托班,鼓励有条件的公办园开设托班,推动民办园、集办托儿所增设托班,支持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养育托管点开设普惠性托育点,鼓励支持园区、楼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协同兴办托育机构。将托育服务工作管理所需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落实托育机构综合奖补制度,按照《杨浦区政府实事项目普惠性托育点资金补贴方案》对政府实事项目普惠性托育点给予资金补贴。细化区域落实标准,健全联防联治机制,规范托育服务市场,健全托育管理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发挥区托幼工作联席会议重大决策和督查功能,对辖区内托育点协同治理,规范托育市场有序发展。

(三)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内涵发展水平

深入推进紧密型集团建设。深化集团化办学机制建设,探索形成集团多元适性发展模式,在管理、课程、教学、队伍等方面健全优化运行机制。开展紧密型集团创建,在健全集团治理体系、优化教师流动机制、加强课程教学共享共研,实施评价考核和探索学生共育等重点领域进行突破,形成集团文化与特色,引领集团优质发展。建立集团教师研修基地,形成“市—区—集团—校”研修机制。打造1~2个全市知名的紧密型集团品牌,创建1个市级示范性教育集团。

整体推进新优质学校集群式发展。明确集群发展目标定位,明晰发展路径,聚焦信息化时代教与学变革、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学校管理与文化、教育质量评价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重点领域,拓展研究项目内容,进一步推进项目集群式发展计划,搭建专业扶持与助推平台,推动学校优质发展。打造义务教育改革的新优质标杆学校,形成特征典型、类型多元的新优质学校发展集群。

持续加强公办初中强校工程。以“一校一规划”为引领,进一步深化分类施策,加强指导扶持,突破重点项目,做优过程管理,凝练特色品牌,达成“强校工程”实验校建设目标,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机制。采用专家指导、优质学校托管结对等方式,结合“三名”工程建设、紧密型集团创建、新优质学校集群式发展、中考改革攻关项目研究等,整体提升区域公办初中办学活力和变革能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初中。

(四)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落实国家级“双新”示范区建设

推进“双新”示范区建设,促进育人方式变革。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建设,构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区域教育创新格局。加强区域顶层设计,建设丰富有选择性的新课程。强化课程实施,形成有序规范管理课程的新机制。坚持素养本位,构建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新教学。强化育人导向,探索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新评价。创新研训机制,锻造面向未来的新队伍。科学系统推进,全面探索区域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新平台。重点突破核心素养导向的“创智课堂”、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支持的教与学模式变革三项实践研究,全面提升区域高中学校教育水平和品质。

推进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创建优质特色高中。落实上海市关于特色普通高中建设新三年计划的区域规划和服务指导,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主要抓手,立足于构建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以及相应的运行和管理体制,积极创建特色普通高中,促进高中教育从分层教育逐步向分类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三阶段”(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四层级”(精品课程、创新实验室、校园环境、资源辐射)的杨浦特色创建模式,进一步挖掘本区优质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和各方力量,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探索个性化教育和多元人才培养途径,推动高中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丰富“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可选择”的区域高中发展实践。持续创新高中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支持教育联盟、学科高地、高中教研共同体等多种形式的教研联合体建设。

加强学生发展指导,落实高考改革配套举措。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因地因校制宜,进一步完善选课走班机制,保障学生自主选科和选课的权利,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发展等方面指导,形成校本化的学生发展指导课程体系。组建专、兼职导师团队,开展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生涯教育与学科融合项目研究。加强生涯辅导联盟建设,深化团队研究和资源共享。推进高考新政下的综合评价系统改革,完善区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深化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将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参观考察、研学旅行等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五)进一步健全培养工匠精神与技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持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强文化基础、强技能训练、强工匠精神、强信息素养为导向,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学生培养质量,建成纵向衔接、普职融通的学历教育系统。稳步扩大中高、中本贯通培养规模,有效衔接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增加2~3个中本或中高职贯通教育培养模式试点专业点。

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对接《上海市产业地图》和杨浦区重点发展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现代设计等产业需求,形成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将杨浦职校、现代音乐职业学校打造成“双优”中职学校,建成1~2个上海市示范品牌和品牌专业,推动建设1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探索推进新型职业院校建设,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建设。

深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加快教材改革与创新,鼓励校企双元合作开发优势、特色学科的专业教材。通过职教集团、大师工作室和校企合作共建研发机构,为教师搭建研究应用理论、研发实用技术的产学研实践平台,提高教师研发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建设,围绕课程和教学改革目标任务,创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

(六)进一步推动特殊教育更高水平融合发展

深化普特融合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普特融合教育理念,保障增量,盘活存量,为特殊学生提供优质适宜的教育资源。优化学前教育设点布局,提升义务教育办学品质,融合高中阶段教育,营造终身学习环境。推进融合、优质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升资源教室的配置规模和使用效率。配齐配足特殊教育师资,加强特殊学校和随班就读学校的专业化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拓展培养渠道,形成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特殊教育教研共同体。

优化特殊教育工作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机制。强化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机制与保障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培养制度,明确工作职责,规范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流程。完善特殊学校课程体系,加强学生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推进特教学校与普通学校合作教研。强化信息技术与辅助技术的综合应用,全面提高融合教育质量。

健全医教结合保障体系。健全跨部门合作、多方联动、资源共享的医教结合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协调会议制度,统筹优化听障、智障、多残、自闭症等各类特殊儿童的发现与筛查、评估与诊断、教育与康复等相关工作。建立区残疾学生信息平台,基于医学诊断与教育评估,形成系统评价反馈机制。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特殊学生儿童五大领域评估工具的优化与推广,综合早期诊断与过程评价,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健全完善医教结合保障体系。

(七)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深化终身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打造泛在可选的终身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办好业余大学。实施社区示范学习点倍增计划。扩大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实施“家庭教育梦想助力行动计划”、未成年人劳动素养培育工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建设工程。加快发展“互联网+”终身教育,统筹线上线下终身教育资源,整合形成多元集聚的资源供给体系。通过分级分层分类培训,提高社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构建终身学习评价体系,实现学习成果互认与衔接。

整合多方力量促进终身教育发展。明确政府、企事业单位在终身教育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终身教育。依托各类资源,探索创建一所老年大学。深化“杨浦区学习型企业联盟”建设,探索建立“杨浦企业学院”。创新“小三区一基地”模式,凝聚社区、校区、园区等社会各方合力,推进区域终身教育治理现代化。整体盘活区域教育资源,完善“三区联动”“四大学习型组织”“五类学习型团队”的工作格局,促进各成员单位相互融合渗透,构建三区利益聚合、资源整合、理念契合、发展融合的终身学习共同体。

服务学习型城区建设。推进市民终身学习环境建设,进一步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机构的服务终身教育功能,进一步开放大中小学教育场馆等设施,营造泛在可感的学习文化氛围。积极探索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融合机制,进一步寻求“月·悦学”学习节活动、“杨浦·高校”社区教育超市和云超市、一社团一课程、“一点学堂”等品牌项目活动的新突破与新发展,营造睦邻文化浓郁氛围。努力构建“区域和谐社区共同体”,在12个试点“睦邻学堂”的基础上,五年内完成对睦邻中心的区域全覆盖,将社区教育网络织密、扎紧、筑牢。实施市民素养提升工程,打造笃学敦行、文明创新的城区气质,增强杨浦终身教育的品牌辐射力与城区影响力。

(八)进一步加大支持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力度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教兴学。明确“突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服务教育需求、服务城市发展”的定位,坚持支持和规范并举,促进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依法切实保障公民办学校和师生同等法律地位,给予同等政策待遇。落实国家和上海市有关民办教育支持政策,完善相关实施举措,通过财政支持、学生资助、税费优惠、购买服务等途径,继续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或者参与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

完善民办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实施民办教育分类管理,重点支持和鼓励发展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举措,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强和改进民办学校党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健全学校决策、执行、民主监督各项内部管理体制机制。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公共资源规范管理要求,完善监管举措。加强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完善培训行业自律机制,促进培训机构健康发展。完善民办学校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民办教育领域法治建设,依法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提高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深化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促进教师职业成长,切实增强民办学校教师职业吸引力,重点支持民办学校中青年教师团队建设。激发民办学校办学活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借助特色学校建设项目等途径加以引导,推动学校内涵建设。完善第三方评价机制,引入社会专业机构参与评估评价,提高民办学校办学质量,更好满足区域百姓多样化教育需求。

六、重点项目

(一)开展第四轮基础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

深化“创智教育”的课程课堂变革。在前三轮试验区建设基础上,凸显区域“创智教育”核心特质,以“课程领导力”和“创智课堂”为核心项目,整合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持续聚焦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现由创新试验区向创新实验区的转型。“课程领导力”项目紧扣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课程文本进阶研究和聚焦课堂文化转型的单元课例研究两大主线,探索课程领导力的区域实践内涵、提升路径与策略方法。“创智课堂”项目聚焦课堂变革,形成以提升学科素养为基本目标、深度学习为基本特征、融合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创智课堂新样态。

完善区域“创新型”教育生态系统。秉承“持续深化、融合创新”的行动思路,围绕课程与课堂的变革实践,开展“教师指导行动研究”,构建模块化、主题式的教师研修课程。通过建设“创智云平台”和“学习空间融通”的实践研究,构建集现代化教学管理、学生学习、教师教研、资源共享于一体的现代化信息支持平台,探索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各类教育资源的深度融通,促进区域“创新型”教育生态系统进一步完善。

构建统筹协同的多方联动体系。强化创新实验区顶层设计,开展“项目建设成果提炼与转化实践研究”,协调统筹各方资源,构建联动体系。在区域层面实现项目研究成果的转化、整合与推广,进一步提升区域内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进一步提升学校落实育人目标的核心能力,进一步突显区域教育创新特色和创新品牌,为深化“创智教育”实践提供坚实助力。

(二)深入推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探索实践

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立足区内大中小教育资源集聚、集团化办学基础厚实等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以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以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为引领,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把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真正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整体构建思政课课程体系。基于国家统编教材的框架,对标课程标准的要求,探索建立大中小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学习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课程和思政课必修课为核心、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为支撑、思政课选修课为拓展的思政课课程群,让思政课育人效果辐射到学生发展全过程。

提升思政课师资队伍水平。发挥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紧密联动的优势,依托复旦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研究共同体,聚焦思想共建、课程共建、队伍共建、教研共建,建设“大中小学一体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师研修基地”“大中小学一体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创新工作坊”,完善“骨干教师”“拔尖人才”“领军人物”的发现和培养路径。

(三)实施于漪教育教学思想引领的教师队伍培养计划

培养教育家型的校园长队伍。完善校园长人才储备、选拔、交流、激励等管理机制,加强校园长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力度。开展多类管理人员培训,促成校园长管理特色和综合素养提升。创设有利条件,鼓励校园长在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上大胆创新,提高办学治校能力。强化校园长是培养教师的第一责任人意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将任期内培养各层级教师的成效作为校园长任职考核的重要参考。

打造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坚持从教的信念,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教书育人为着眼点,开展“初心工程”,增强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践行“一辈子做教师”。以“三名”工程、学科高地、教育联盟、教研联合体、教育集团、新优质学校集群、初中强校工程等为抓手推动教师共同体建设,培育教师成为教育教学行家里手,践行“一辈子学做教师”。

培育研究型的骨干教师。建立研训人员全员培训制度和研训人员定期到中小学任教制度,不断完善研训人员的学科专业知识,提高教研能力和教学指导水平。依托区内高校、教科研部门和教育科研中心组,聚焦教师科研能力建设,通过制度建设和项目运作,提供专业的科研指导服务,培养区域科研骨干教师。

发挥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的孵化功能。弘扬“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和精神,加强学习,勇于实践。推动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的数字化、智慧化升级,拓宽教育和培训服务功能。加强与高校、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和杨浦高级中学的合作,深入挖掘教育资源,构建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联合体,推进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系列课程建设。利用多种媒体方式,广泛宣传于漪教育教学思想引领下的各类典型案例,扩大杨浦教育高端人才的影响力。

(四)加强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提质升级

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信息化环境。把握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契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以“共享互动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强区域内教育数据的标准化处理,通过数字基座建立杨浦区一站式、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平台,构建杨浦“教育智脑”,提升数据治理质量和应用效能,实现对学生成长过程的监测与干预。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交互多媒体设备、移动学习系统、移动教学设备的配置和升级,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通过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等级测评和应急演练等措施,全方位保障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

深度聚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科核心素养为重点,加强信息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实训、教学管理和学生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探索常态化人机协作教育支撑体系建设,有力支撑“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全国“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的建设。加强“创智云课堂”和“同创空间”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全面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加强以数据循证促发个性化教学实践,以技术创新改革教学方法,以平台互通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不断完善数据化教研机制。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实现数据采集、统计、分析与课堂同步,促进教育专用资源向数据大资源转变,建立覆盖全区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体系,以数据资源巩固平台建设,打造支持个性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智学”环境,推进区域教育公平。对接区“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提炼应用场景,对民非教育、幼托机构等实施可视化的动态监管,并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智能分析和跟踪预警,实现教育的“智治”。

探索面向未来的校园数字化转型。以17所示范校、实验校和项目校的建设及15所区标杆学校创建校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全区中小学数字校园环境建设,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探索技术融入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以学科育人为主目标,加强资源整合的信息化环境建设;以数据分析为主支撑,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精准教学评价和学习者的学程定制化;以技术应用为主渠道,提升面向未来的师生信息素养。建成一批特色数字化课程、系列新型育人空间和典型应用场景,提升学校管理与服务效能,实现区校联通、校际互通、资源通达全区各校的校园“智通”。

(五)实现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集聚国内外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加强杨浦德法学校与区域基础教育学校间的互动交流,尝试与国外优质学校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探索和建立多层次合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交流合作新常态,建设对外交流资源数据库。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教育交流,打造非通用语种学习、姐妹学校交流等富有区域教育特色的对外交流品牌项目。

推进本土课程与国际化课程融合实践研究。优化项目实施和管理机制,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创新工作模式。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教学环境创设,建设国际理解多元化课程群,加强课程的海外落地生根,传播中华文化。深化国际课程市级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炼整合阶段理论和实践成果,打造国际化双语教师人才梯队,形成融合式课堂样本集群。

提升教师队伍的全球化视野及国际交往能力。集聚国内外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加强项目管理人才与师资队伍的培育,创设和提供丰富的培训研修机会,培养一批具备高素质专业国际交流教师队伍。建立海外学习培训基地,搭设中外教育对话平台,建设中外校长教师联盟,不断提高区域校长和教师队伍的全球胜任力。

(六)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和基本建设品质

不断扩充教育资源总量。配足学前教育资源缺口,完善幼托公共服务。改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支撑优质均衡发展。以“增用地+增容量”共同促进的建设思路,实现扩大规模。新建学校按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要求建设规模配建,改扩建学校按规建设。深化与高校的合作,引入社会资源,合理调整各学段教育资源用途,增加体育运动场馆面积、教学和辅助用房面积,补足生均面积短板。加强校园装备配置,加快创新实验室、微实验室、图文中心、数字化学习空间、公共开放空间等功能建设,提升学校教育装备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动教育领域“新基建”。推进基础教育学校的产证办理工作。同步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工作。

不断提升校园建设标准。统筹盘活学位紧张区域,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在“扩大增量、挖掘存量”中逐步实现教育资源最优化。以平凉社区44街坊规划新建小学、定海社区130街坊配套初中、江浦社区83街坊配套九年一贯制等项目为契机,着力提升滨江南段整体教育资源品质。结合新江湾城区域开发,通过新江湾城G1-02C配套幼儿园、新江湾城A3-06地块配套初中等项目建设,重点保障配套学校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服务高考综合改革与课程改革的需要,推进落实《上海市普通高级中学建设标准》。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条件,为中小学校教室配置空调设备,按标准改造教室光环境。坚守校园安全底线,全面推进校园安防提升,实现中小幼校园智慧安防建设全覆盖

稳步优化教育基建保障。充分发挥组织保障,强化总体规划、年度计划、重大工程的分解落实,建立并完善规划目标责任制。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强制度保障,形成高效灵活的工作机制,推进项目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依据规划目标,建立由区相关部门参加的规划项目推进例会制度,依时依序分步实施,确保规划目标有效落实。严格落实资金保障,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强化教育经费精细化管理,建立基础教育项目资金监督、考核、绩效评价机制,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七)深化新时代区域教育评价改革

落实四个坚持。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为杨浦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坚持问题导向,从关键问题入手,推进党委和政府履职、学校、教师、学生、用人等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提高区域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改革五项评价。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学校评价,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促进学校办学水平提升。改革教师评价,健全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动力。改革学生评价,形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办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改革用人评价,优化选人用人方式,共同营造区域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实施两个清单。以教育评价改革驱动区域教育综合改革,针对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专项行动、学校评价改革专项行动、教师分类评价改革专项行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专项行动、用人评价改革专项行动等五项改革任务,实施“任务清单”和“负面清单”,有效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实现具有“创智教育”核心特质的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定期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完善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的教育领导体制。进一步加强区发展改革委、财政局、规划资源局、人社局、区委编办等部门协调配合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意识、科学领导能力和现代治理水平。

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建设。深入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政治过硬的领导班子,为区域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党风廉政和纪律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二)加强人才保障

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能力。深入与市师资培训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等专业机构的合作研究,开展“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的区域培训课程建设”“新时代于漪教育思想叙事体系列课程建设”等专题项目研究,丰富师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围绕学科本体性知识和教学专业素养,开展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推进“提升职初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研修课程建设”项目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师赴企业学习实践创设条件。

加强教育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三名”工程建设为引领,着力培养教育高端人才。健全人才发展梯队,实施人才分层培养策略。充分利用区内高校资源集聚优势,加强与市师资培训中心等专业机构的合作,开设教育高端人才研修班,优化教师教育课程资源,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研究制定《杨浦区教育人才引进方案》,为教育系统内高端人才、特殊人才、稀缺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创造条件。加大教师住房保障力度,将优秀青年教师纳入区人才公寓保障范围,满足引进人才等重点群体的住房保障需求,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

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创新教师招聘机制,规范招聘程序,拓宽招聘渠道,适当放宽户籍限制,积极与高校对接,吸纳专业化优秀人才加盟。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健全岗位聘用管理制度,完善教师解聘与退出机制。优化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健全绩效工资总量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不低于本地公务员工资水平的长效联动机制。完善绩效工资10%总量统筹分配办法,优化绩效奖励机制,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专项考核。统筹使用事业单位编制资源,坚持向教师岗位倾斜,重点保障集团化办学等综合改革任务的顺利推进。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建立区级统筹的岗位“蓄水池”新模式,优化中小学及幼儿园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完善交流轮岗制度,优化区域教师资源配置,设立柔性流动指标,推进骨干教师流动机制,在绩效奖励、职称评聘等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创新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完善考核评价内容和方式,落实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

(三)落实经费保障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依法履行教育经费投入保障,通过合理安排预算、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经费管理,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保障各项法定指标达成。

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将全面绩效管理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不断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立财务和业务工作的协同机制,确保绩效管理延伸至基层单位和资金使用终端,着力提高经费的使用绩效,推动教育经费的聚力增效。

(四)强化督导评估

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制订并实施《杨浦区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区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的领导功能和各成员单位的作用。规范设置督导机构,保持相对独立性。准确定位督导功能,固化和发展区域督导优势,突出督导工作重点,改进督导方式方法。督导机构履行督导法定职责,整改问责有力,提高督导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实效性。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廉洁高效、专兼结合的督学队伍。

发挥教育督导的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功能。制订并实施《杨浦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围绕“十四五”期间杨浦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着力“五育并举”、教师队伍建设、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等重点项目,开展专项评估,充分运用评估结果。建立信息化教育督导平台,动态跟踪监测区域教育事业发展信息,及时发现关键问题,服务政府决策。完善各类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提升督导评估效能。

(五)优化教育生态

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健全校园安全责任体系,按照分类监管、分级负责的原则,层层压实责任。强化校园安全风险防控,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建设平安校园。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充分利用市公共安全教育实训基地、区公共安全教育体验中心和学校公共安全教育体验教室,落实公共安全实训相关要求,切实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构建协调发展教育格局。深化与区域内高等院校的合作,探索跨学段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各学段教育在育人理念、课程设置、教师发展、学生培养、内涵建设等方面的衔接融合。运用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力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杨浦教育的认知度、参与度和满意度,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内外部协调发展的教育发展格局。

完善教育法治环境建设。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和学校依法办学,促进“管办评”分离和“放管服”改革。完善重大教育决策程序,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作为必经程序。明确学校权利与义务,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健全学校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法律顾问制度,发挥三支专业法律队伍在学校法律风险防范咨询、培训和知识普及等方面的作用。完善法治环境建设,推进教育系统法治化、民主化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