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培训机构恢复线下服务的工作指引 2020-05-28

培训机构恢复线下服务前,应当按照本市疫情防控要求,结合机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恢复线下服务后,应当严格落实防控要求,确保师生安全。

一、人员健康

(一)员工安全

建立员工健康监测制度,督促员工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勤洗手、科学戴口罩、穿清洁工作服,规范落实自我健康监测。鼓励培训机构对部分地区返岗员工开展核酸检测。

(二)人员进出管理

进入培训场所的所有人员应持有“随申码”绿码并且符合体温要求,同时无咳嗽、气促等异常症状。对拒绝接受体温测量、不能提供“随申码”绿码、体温异常者或有咳嗽、气促等异常症状者,不得进入培训场所。同时,做好所有学员及陪同家长的健康状况及联系方式等信息登记。

二、服务场所

(一)通风条件

首选自然通风,定时开窗通风换气。中央空调通风系统使用前应落实全面清洗消毒,使用时应加大新风量,加强通风换气,关闭回风。

(二)场所消毒

对所有服务、办公场所及设施设备,特别是教室、食堂、宿舍、厕所、垃圾厢房、电梯、办公室及车辆等公共及重点场所,在恢复线下服务前进行全面消毒。在恢复线下服务后,每天上下午应当对场所进行消毒至少2次,并详细记录。对不同学员轮流使用的教室,应当在每轮使用后立即规范消毒。

(三)食品安全

培训机构提供膳食服务的,应当按照本市有关要求,加强从业人员健康和个人卫生管理,保持加工经营场所清洁卫生,落实食品原料采购和食品加工过程管理要求。采取预约用餐、错峰用餐等方式避免集中就餐,每批用餐结束后食堂场所均应立即进行规范消毒。

(四)临时留观区

培训场所应设置临时留观区。留观区应当具有足够的空间且相对独立,远离教室、食堂以及人员易到达的场所,采光、通风良好,推荐配备单独使用的卫生间和洗手设施,设立提醒标识,避免其他人员误入。

三、防控物资

提前储备足够的体温检测设备、洗手液、消毒药品和器具、口罩、一次性手套、隔离防护服等物资,并备妥符合条件的洗手设施。

其中,同时进出办学(训)场所人数较多的机构(一般为超过100人),须安装热像式筛检仪,避免因体温检测慢而引发人员聚集。

四、防控制度

(一)防控管理方案

针对疫情防控工作,制定相应的疫情防控管理方案。落实相关负责人,开展防疫培训与演练,确保所有关键岗位人员掌握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其中:

1、安排所有人员(含陪同家长等)错时到达,避免人员聚集与车辆拥堵。

2、细化所有人员(含陪同家长等)进出流程,在进入机构时进行身份核对、询问健康状况、核验“健康码”绿码、体温检测(不超过37.3°C)等,避免无关人员进入。室内培训时人员间距保持1米以上,或科学佩戴口罩。并且密切关注所有在场人员(含家长等)的身体状况,适时进行体温检测。检测发现发热或者其他疑似症状人员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3、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就餐、如厕等事宜,避免人员拥挤,并督促所有人员勤洗手。

(二)应急预案

针对入口检测、过程管理时可能发现的疑似症状人员,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落实责任人、开展演练、严格执行。应急处置预案应包含以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落实相关工作人员;

2、明确相关责任分工;

3、确定与属地行业主管部门和疾控机构的联系对接方式;

4、参照如下流程明确应急处置流程:

(1)发现发热等症状人员时(包括学员、员工、陪同家长等),应当收集其身份信息与联系方式,并督促其就近去发热门诊就诊,并跟踪就诊情况。

(2)如果是未成年人发现发热等症状,应当立即通知人员家长(法定监护人),并安排其进入临时留观区等待家长陪同送发热门诊就诊,并跟踪就诊情况。

(3)如发现疑似病例,将人员信息告诉属地行业主管部门和疾控机构,积极配合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进行场所消毒和临时停止线下服务等工作。

(4)经疾控机构检查排除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并且场所消毒、其他人员符合条件的,可以继续开展线下服务,并规范、严格做好相关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