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养老时间银行”计划在我区试点 为老志愿服务可以“零存整取”

2020-12-03

  “时间银行”真的可以留住时间吗?今年8月,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养老时间银行”计划启动,杨浦区12个街道成为首批试点街道。“时间银行”是指志愿者每天安排时间,以陪伴、聊天为主的多种方式关心、关爱社区老人,尤其是60周岁以上的独居老人,缓解他们的孤独感。付出的服务时长将被存入“时间银行”,今后可享受同样的志愿服务。

  “有事第一反应就找她”

  在长海路街道,时间银行计划主要依托街道的“社区关爱员”制度,不少原本就与社区老人结对的关爱员,直接被转入“时间银行”计划,成为志愿者。杨蓓芬就是其中之一,她今年68岁,娇小身形、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睦邻文化中心、居委会活动室,社区里始终能见到她的身影。

  “顾阿姨,今天感觉怎么样?血压还正常吗?”杨蓓芬每天都会去看望顾桂芳,她今年已经84岁了。两人名字里一个有“芬”,一个带“芳”,她们称自己是“芬芳组合”。 杨蓓芬一进门,顾桂芳就忙拉着她聊家常,生活琐事、新闻趣事,什么都聊。“芬芳组合”已经五年,聊天就是杨蓓芬选择的陪伴方式。由于长期独居,对顾桂芳来说, “阿芬”不仅是志愿者,她就像自己的半个女儿。“我每次一有事情,第一反应就是找她。”

  2017年的一天,顾桂芳早晨起床,突然感到一阵眩晕,许久后才缓解。不过,她当时并没有在意,反而是杨蓓芬警觉起来。“我一点都没当回事,只当玩笑跟阿芬说了,谁知她告诉我,这可能是脑梗的前兆。”当天下午,顾桂芳又感觉不适,杨蓓芬知道后立即将她送到医院。“幸好送医及时,要是再晚半小时,可能就要留下后遗症了。”很多高龄独居老人都担心自己发生意外无人察觉,有了“好邻邦”,顾桂芳再也不用为自己担心了。

  对杨蓓芬来说,如果顾桂芳像亲人,那么吴月莲就好比亲姐妹。“我们每天都要见面,就算是出门遛狗,也要特地到对方家里去转一圈,说说话。”

  吴月莲今年77岁,老伴去世后,她就一个人带着宠物狗生活。杨蓓芬的出现,为她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希望。吴月莲说,杨蓓芬就像自己的亲妹妹,两人共同话题很多,兴趣爱好也相似。在杨蓓芬的影响下,她也开始积极融入社区大家庭,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

  为老服务可“私人订制”

  杨蓓芬和老人们的故事,只是“时间银行”计划的一个缩影。据统计,目前,长海路街道累计注册志愿者人数390人,开展需求活动12次,累积时间币136枚。截至目前,杨浦区累积产生活动需求153次,涉及服方937人次,受益人群达12778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时间币”概念是整个项目的核心之一。“时间银行”项目工作人员朱佳莹表示,上海将为参与“时间银行”计划的每位老人统一发放时间币,志愿者每服务一小时,即可获得一枚时间币。等志愿者们到了需要被照顾的年纪,他们就能利用这些时间币发布需求,享受相应的服务。

  而服务的形式除了陪伴,还有协助服务、出行陪伴、文体活动、健康科普、法律援助、培训讲座、指导防范金融网络风险等多种选择。根据每一位老人的不同需求,志愿者还可以为其定制个性化服务。

  目前,“上海养老时间银行”的线上平台正在逐步推广。该平台分为网页端和手机端两个端口。网页端仅面向管理者开放,通过数据整理、反馈,帮助管理者掌握志愿者动向、签到情况、服务状态等;手机端为微信小程序,面向老人和志愿者。其中,老人能在平台上发布服务需求,获取养老方面的最新动态,志愿者则能看到当前待接的服务需求、自己积累的“时间币”数量等反馈信息。

  据悉,“时间银行”计划还在继续招募志愿者,市民可以到居委会报名,献出自己的爱心。

图片新闻.png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