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 最美逆行者

2020-02-1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人心。“疾风知劲草,危难见坚贞。”

  除夕夜,上海各大医院136名医务人员组成的首批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全力支援武汉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其中包括杨浦区中心医院的2名护士。1月27日、28日,又一批杨浦医务人员驰援武汉疫情主战场,包括杨浦区中心医院、市东医院、控江医院、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杨浦区中医医院、杨浦区牙防所的21名医务人员。

  17年后,抗非典“老兵”再上战场

  17年前,她随杨浦区中心医院第一批医疗队踏进“非典”隔离病房。17年后的今天,她以抗非典“老兵”的身份请愿出征,化身沉稳的斗士,义无反顾投身一场硬仗。

  她就是刘红,杨浦区中心医院内科一片区总护士长,一名有着16年党龄的年轻“老党员”。2020年1月28日,她随上海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出征。目前担任武汉市第三医院重症护理组第4组组长。

  凌晨4点,万籁俱寂,整座城市正在酣睡中。而隔离病房里,新的一班夜班护士到岗,穿上防护服的她们形似“大白”在病房穿梭忙碌。病房里有24名重症病人,护理组实行分组管理,每位护士护理4名病人。由于是隔离病房,这里没有护工及家属,重症患者除了每两小时一次测量体温和翻身,喂食喂水、清理排泄物、更换尿布等生活护理全部由护士完成。

  厚厚的防护服和口罩、眼罩带来的缺氧,让原本简单的操作要耗费几倍的体力和时间来完成,一次简单的操作,就能把防护服里的工作衣湿透。穿脱全套防护装备需要花费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为了节省物资,护理组成员上班前2小时自觉断食断水,6小时不吃不喝不拉,里面的工作衣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这里是磨练体力和毅力的地方。

  重症护理组的病患都是用无创呼吸机或用高流量氧气治疗,刘红经常鼓励和提醒他们“顺着呼吸机的节奏进行吸气呼气,面罩不要轻易拿下来,不能漏气,这样才能保证供氧,才能快快好起来。”由于长时间的与亲人隔离,这些病人显得特别不安、无助,护士们一边操作一边也会跟他们聊聊家常,缓解他们的焦虑,病人用手势表达他们的感谢。在这阴郁的日子里,护士和病人的守望相助是最温暖的阳光。

  一开始手足无措,现在上手更快了

  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的病房,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1月26日14:30分,上海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医务人员接管金银潭医院北楼的2层和3层病房,其中3层为重症病房。截止2月11日,杨浦区中心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的护士长赵越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6天。

  在上海时,赵越被同事称为“万宝全书”。而刚进入金银潭医院的重症监护室,这位具有14年护理经验的护士,却也有大脑一片空白的时刻。

  “刚开始穿防护服要用20、30分钟,现在差不多一刻钟就能穿好。防护服对护理的影响会很大,戴着手套影响手感,护目镜、面罩在视野上有影响,而且时间一长护目镜就会起雾很模糊,后来我们用碘伏内涂或者用防雾擦拭液,会好很多。”赵越说。

  第一天进病房,赵越负责四名患者,两名使用无创呼吸机,一名使用高流量湿化吸氧,一名患者吸氧。一位五十多岁的病人有点情感障碍综合症,心理负担很重,不配合治疗。赵越就对他进行心理安慰,拿旁边恢复得比较好的病友当参照,鼓励他多吃一点,抵抗力上去病就好得快。

  现在,赵越每天都会跟家人报平安,下班如果是白天,有空就视个频。如果时间不对,就发微信告知他们上班了、下班了。

  “上海的医疗团队,你们是最棒的!”

  在武汉市第三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一位病人拉着上海援鄂医疗队员陈迪的手说:“上海的医疗团队,你们是最棒的!”这位66岁的病人,第二天就可以出院了。虽然身体还稍显虚弱,但她用略微颤抖的声音,发出了源自内心最强的感激之情。

  陈迪是杨浦区中心医院安图分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来武汉后她和上海援鄂医疗队就工作于武汉三院的重症监护病房。家人的支持就是动力的源泉,每天上班前坐在摇晃的车厢里看着父母、孩子、同事发来的视频和问候,是她每天的“心灵咖啡”。陈迪说:“现在基本是凌晨上班,每天穿脱防护服需要花许多时间,虽然工作很累,但很充实,也很温馨。”

  由于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大家给陈迪起了个外号“迪迪公主”,并写在了防护服上。陈迪说:“我们一定会相互照顾,相互提醒。做好防护安全措施,我们代表着杨中心、代表着上海、代表着中国,一定平平安安回到上海,回到我亲爱的伙伴和家人身边。”

  “决不让一线医务人员‘赤膊上阵’”

  近日,市东医院院感科副主任翁超,随第二批上海医疗队搭乘专机来到武汉市第三医院,担任后勤保障组组长,主要负责院感防控和后勤物资保障。“我是大家的总管,决不让一线医务人员‘赤膊上阵’是我们后勤保障组必须做到的”。翁超这样说。

  日前,翁超和队友们一起在武昌火车站完成了抵达武汉后的第一单物资交接。随后他开始马不停蹄地为筹集物资忙碌奔走,经常为了防护物资忙到深夜。他带领应急物流小分队,连夜抢运紧缺防护物资,以最快速度派发给发热门诊、急诊、儿科、ICU等一线医护人员。翁超说:“多一箱防护物资,医护人员就多一份安全保障,忙到再晚都没事!”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在医疗队员的驻地宾馆里,传出了歌声,这场特殊的生日会是翁超和后勤保障组一手策划的。戴着口罩唱生日歌,特别的日子,特别的心情,既是为队友祝福,更是为自己打气。生日蜡烛不是吹灭,而是用手扇风扑灭。此刻,大家许下一个共同的心愿:疫情过后,大家都能摘掉口罩呼吸最清新的空气,希望所有人健康平安。

  灯火通明的凌晨,翁超和队友们驾车赶往武昌火车站,接收物资;夜静人稀的酒店大堂,他把加热柜里的饮品加满,为值守的队友做好保障;披星戴月地奔波在武汉街头,每时每刻为队员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细致的服务已成为他工作的常态。“我是大家的总管”他经常这样调侃自己,管吃、管喝、管生活、管物资调配,总之队员的吃喝拉撒样样管。

  他的记事本,一项项记录着医疗队工作的进程:培训诊疗方案,督促队员练习防护服穿脱、对接当地医院、接收发放防护物资、协调车辆使用、为队友联系当地理发师,为队员生日定制蛋糕……保障工作虽琐碎,但对于奋战在武汉三院的队友们,这却是莫大的支持和慰藉。

  战“疫”一线,我们是医患更是战友!

  近日,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肺康复科护士长沈艳梅,作为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

  沈艳梅在武汉市第三医院普通医疗一组,在病房担任责任护士。“来到武汉市第三医院已经十余天了,我们辛苦付出,病人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而他们的小举动、小心思也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我们!”沈艳梅说,参加这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身为医务人员敬畏生命的职责,现在每位医务人员其实都在战斗,愿大家都健康平安!

  38床的宋女士问沈艳梅:“护士,你们什么时候回去?”看着宋女士焦虑不安的样子,沈艳梅微笑道:“等你康复了我们才回去,你要配合治疗,放松心情!”

  知道了宋女士的担忧,在看护治疗过程中,沈艳梅不仅给她做护理治疗,还与她聊天,帮她放松心情,打消顾虑。两人在相处中有很多温暖瞬间。有一从,得知沈艳梅没有吃午饭,宋女士硬要塞两个橙子给她,这些小小的举动让沈艳梅感到很暖心。

  “穿上这身白大褂,就要担起责任!”

  作为上海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中的一员,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检验师柴宇静告别家中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儿子,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武汉的征程。她说:“穿上这身白大褂,就要担起这份责任,武汉不仅缺医护,检验人员也有缺口,支援武汉,我可以!”

  “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给宝宝讲故事?”看着视频中宝宝期待的眼神,远在武汉的她只能一遍遍地安慰“妈妈去打怪兽,保护更多像你一样的小朋友,你要乖乖的,听外公外婆的话,妈妈很快就会回来。”“那宝宝亲亲妈妈,妈妈加油!”

  结束一天的工作,脱下防护服的柴宇静已经精疲力尽,几近虚脱;手上也因为长时间带着乳胶手套而发了湿疹,经常痒得睡不着;而初到武汉的水土不服导致连续腹泻,只能用鞋带扎紧裤腰……面对这些,这位30岁的小将没有喊过一声苦,喊过一句累,但在听到视频中三岁儿子稚嫩的声音,看到他期待的眼神时,她却背过身默默地留下了眼泪。

 

图片新闻.png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