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文化馆万顷波——我的防疫日记

2020-04-09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长辈的样子治病救人…

  我们生而平凡,却不甘平凡,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座生我养我的城市。

  万顷波

  1981年生

  他是杨浦区文化馆一名普普通通的职工。在单位里,他是一颗默默无闻的螺丝钉。在家里,他是一个温柔慈祥的好爸爸。谁也不曾想过,他,成为了是单位第一个加入一线志愿的同志。疫情刚开始那会儿万顷波就主动请缨,当上了自己小区的志愿者。文化馆倡议员工赴一线的时候,他又立即报名走进了五角场商委办协助企业复工。当境外疫情严重,需要区里成立志愿队的时候,万顷波又在第一时间站了出来,成为了格组四的一名“大白”。前后70多天,万顷波一直在一线志愿的岗位上默默行动着。

  正是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小人物,为我们筑起了一片绿洲。

  我的防疫日记

  by万顷波

  3月26日 格组四 早班

  1、今天小雨转中雨带伞放车上。

  2、送返人员有无一次性雨衣可提供他们。

  3、按昨天所说,大件走电梯,人员走安全通道,减少人家的负担。

  4、加强与社区联系,承诺是是否可回家后再填?照顾人家情绪。

  3月26日清晨5:09,我完成了当天的工作提示,这是在每天工作前必要走的一环节,从昨晚开始雨水和降温模式将开启,这对于极度怕热的我需要花一番心思。对着镜子洗漱的那一刻,我突然有了给自己来张自拍的冲动,妻子一再抱怨过结婚后我从阳光小伙到油腻大叔的变化令她无法认同,今天看起来状态不错也想小小自恋一回,据说小家伙儿已经有了自己的审美标准,我有信心能让她来堵住妻子的嘴。

  长袖汗衫、绒线背心和围脖、附有网状内衬的中等厚度防雨冲锋夹克,关键部位防寒又能使手臂不受太多的约束,兼顾行动便捷的同时也能适当地将半密闭空间内的体温排出,这是我今天的准备,离5:20发车还有十分钟。

  室友老杨是早在一小时前已经出发搭车前往浦东机场,因为班次接近的缘故,我们不约而同的选择尽可能错峰休息的方式来保证彼此的睡眠时间,也算是投缘,我们选择了当下的共享经济模式,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家里都不希望我们两个大男人把带去的东西再带回家。

  机场和属地均属于抗疫二线,但无论是人员密集程度和风险,机场都要比我所在的集中隔离留验点要更高,因为大客流的集中,机场在落实人员防护过程中也极易出现疏漏,例如值守人员专用使厕所和普通厕所位于同层且仅仅加挂了警示标识而并未设置有隔离栏,以至于内急的旅客会直接闯入,老杨就曾遭遇到脱下口罩准备洗脸时猛然发现背后有一位金发老外一脸尴尬地向其致意的情况,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老杨这段时间不愿多说话的原因。

  “去浦东的哥们儿,薯条你可以直接拆,你那袋面包我替你放冰箱了,还留了个羊角给你。昨天还送俩桔子,我一并放在冰箱里!加油!!!”这是我给老杨留的话,希望能给他打打气。

  从我所在的甸园锦江宾馆酒店到集中隔离留验点长阳路999号格林豪泰车程不过7分钟,但先要绕道周家嘴路上临时交接点领取当天的防护装备,经过清点和签字然后重新返回长阳路。

  天空中已经有飘过雨丝,淅淅沥沥落在车窗上,暗黄色路灯映衬下的街面房屋和小路并不显得冷寂,反倒多了些风雨夜归人的感慨,于是我按下手机的快门定格下这一瞬间。

  5:50,我们见到了一脸睡意等待交班的二组战友,相比我们的早班来说,从半夜10点至清晨6点的夜班才是最难熬的。

  这是十几天中最为寻常的一天。回程的路上,我的耳机里都有这样一首歌:

  “黄昏的 每个街角弄堂

  从来是 温暖的模样

  孩子蹦跳着 闻到了饭香

  远方的游子 找到了故乡

  窗外的 霓虹都已点上

  听见吗 那澎湃的浦江

  夜色里多少客机来来往往

  每个人都怀着 自己的梦想

  城市越来越大

  我没有越来越小

  明天越来越好

  我用双手抓牢

  从海上 望向这座城

  太匆忙的港湾

  你追寻的一切

  如今是否安好

  在我们的上海

  在从未停歇的浪潮”

  相比“力量之声”的演绎,我更喜欢童声版。我告诉自己,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能教会我的女儿学唱这首歌。

  我一直相信,这是一个不需要刻意去标榜英雄的时代,因为每一个人都是英雄,每个人都在以实际行动、用坚守本职的方式诠释着不同于西方价值观的英雄,每个人也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