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长寿养生经—打破秋季高发的几大顽疾 2017-09-13

古籍《寿亲养老新书》书中写到“季秋之后,水冷草枯,多发宿患。若素知宿患,秋终多发,或痰涎嗽喘,或风眩痹癖,或秘泻劳倦,或寒热进退,计其所发之疾,欲于未发之前。”专家表示秋季气温下降比较快,天气逐渐转凉,湿度没有下降,依然很大。所以凡是有关影响到血液循环的变慢的疾病都开始发病,这样的季节,最容易发的就是痰涎嗽喘,风眩痹癖,秘泻劳倦这几种疾病。

早秋养生

秘泻

在早秋阶段,节气刚开始转变,暑湿尚盛,正处于秋老虎期间,又热又湿,暑湿困脾,这时人们的脾胃最弱,细菌的繁殖也最旺盛,人们又易贪凉饮冷,所以人们最容易得的病就是腹泻了。早秋时期,气温开始下降,但湿度丝毫未减,这时寒湿比较盛,特别是平素脾胃虚寒的患者,脾胃格外脆弱,如果稍不注意,又开始贴秋膘,使本来脆弱的脾胃雪上加霜。

专家提示:

如果有腹泻,一定要及时就医,老年人血液循环不好,因为腹泻脱水,血液浓缩,容易得心梗、脑梗、血栓等血管疾病。

注意

预防腹泻要注意饮食清洁,注意保暖,不要暴饮暴食,贪凉饮冷过度。

暖腹袋

药材:

艾叶5克 草果5克 小茴香5克

桂皮5克 苍术5克 藿香5克

木香5克 丁香5克

做法用法:

把药材打碎,不用太细,用纱包或者纱布装起来,睡觉前把暖腹袋绑在肚脐中间,敷一夜。

功效:

辛温芳香,解暑燥湿,暖腹健脾,止痛止泻。

专家提示:

脾胃虚弱没有腹泻也能戴,但是如果嗓子有点干,大便有点秘了一定要停止使用。

适应症状:

脾胃虚寒的胃疼,肚子疼,拉肚子,大便溏稀或水泻,但是没有细菌感染的腹泻。

早秋养生

劳倦

专家表示秋乏分两种情况,生理性秋乏和病理性疲劳,从生理学角度来讲,“秋乏”产生的原因,与夏季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关。

三伏盛夏,天气炎热,代谢旺盛,持续的高温耗伤人体的阳气阴津。进入秋季以后,消化功能恢复常态,食欲增强,气血能量代谢相对稳定等。人的机体需要有个生理性的休整阶段。同时,秋季夜间,凉爽宜人,容易入睡,且睡眠效果好,以致清晨醒来后,仍觉倦乏,还想再睡下去,这就是产生“秋乏”的原因。

生理性的疲劳,不治自愈,一般不会超过2周,如果超过两周还很疲乏很累,就要考虑是不是生病了。

容易出现疲乏的四类高危人群:

糖尿病人群

甲状腺疾病人群

抑郁症人群

肿瘤人群

秋季提神茶

药材:

西洋参3克:益气,清热,生津

代代花3克:疏肝健脾,和胃理气

菊花2克:提神清热,能扩张心脑血管

甘草1-2克:益气

制作方法:

用开水冲泡15-20分钟,冲泡时需要盖上盖子。

功效:

益气养阴,健脾胃,提神。

适宜人群:

主要适用于早秋生理性疲乏。

中秋养生

风眩痹癖

头晕目眩,风眩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高血压是一个心脑血管疾病,血液循环是由心脏把血液泵到各个内脏及全身,再从四肢回流,正常情况血液均匀的分布到全身的内脏、肢体、末梢各部分,如果血液没有正常的输布全身,而是气与血并走于上,全部跑到大脑就会出现晕倒,昏迷不醒,有些人就会死亡。

血液循环不好是主要原因,九、十月高血压高发就是和寒邪有关,温度下降明显,高血压发生的概率就会升高。

高危人群:

①痰瘀阻滞:多见于肥胖或兼见三高者

②气虚血瘀:多见于年老体弱,局部或半身麻木或半身不遂者

③寒邪闭郁:四肢手脚冰凉,四肢或局部兼见麻木或疼痛者

泡脚

泡脚的时候温水就使得下面的温度升高,温度升高刺激后,有引流的作用,脚的血液循环就好了,就能让让血液均匀分布到全身。

药材:

川牛膝10克:活血化瘀

白芍10克

当归10克:活血养血

川芎10克:活血养血

红花10克:活血

桃仁10克:活血

桂皮5克

功效:

活血化瘀,引血下行。

泡脚方法:

药材需要先泡20分钟后煮20分钟,连煮的开水一起倒入泡脚盆,水没过脚踝,水温45度左右为宜,泡至微微出汗。

晚秋养生

痰涎嗽喘

痰涎嗽喘是指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慢性支气管发病人数从11月开始急剧升高。

扩胸益肺功

1、闭眼放松,左脚向左迈开一步,两手抱球,微微下蹲,把气捧上来,大拇指放到鼻旁,从迎香穴搓到睛明穴,上行稍缓,下行用力,一上一下为一次,一共做16次;

2、恢复抱球,双手往上捧到胸,手掌向上推上天,然后憋住气,放松吐气,双手缓缓放下,再抱球,到胸前推出去,掌心向上往左右伸开,手放下,腿收回;

3、右脚重复左脚的步骤。

作用:

增强肺活量,增强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