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微治理”,江浦路街道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软实力 2021-11-26

  江浦路街道辖区面积2.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8152人,有23个居民区,82个住宅小区,其中售后公房小区42个,商品房小区23个,混合型小区17个,新老旧“三合一”特征明显。为了提高社区分类治理的能效,近几年来,江浦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紧紧围绕以“楼栋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为重心的“微治理”,立足社区实际,整合优势资源,积极推进具有江浦特色的“微治理”工作。“微治理”不仅改善了社区硬件设施与环境,提高了社区治理的硬实力,更促进了社区治理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W020211126551498512948.jpg

  社区治理软实力是相对于物质基础、硬件设施建设等硬实力而言,是指社区治理的文化、价值观、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软实力与硬实力的最大区别,是其主要不依靠强制或利益诱惑来展现其影响力。硬实力和软实力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以硬实力为重心的微治理1.0版,即“美丽家园项目撬动、党建引领核心带动、三驾马车合力互动、居民群众参与主动”,有了上述四个步骤,治理目标基本都能实现。而以软实力为核心的“微治理”2.0版则侧重于党建引领、文化传承、制度建设以及价值引导等四个方面。

  党建引领,向纵深延展,激活每一个“红色细胞”

  在“微治理”实践中,基层党建的组织力就是社区治理最大的软实力。江浦路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共产党员的精神谱系感染人、激励人、鼓舞人,充分体现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抓好楼组党建

  街道党工委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出台了关于楼组党建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了楼组党建的目标、方式、要求,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落实到最微观单元。同时,以党建引领下的星级睦邻楼组创建活动为抓手,通过将党小组建在楼组,加强党组织引领群众自治工作机制建设,激活楼组治理的“红色细胞”。通过各类活动平台和载体让楼组内所有党员亮出身份,在“微治理”工作中发挥“领头雁”作用。近三年来,社区共申报创建各类主题的星级睦邻楼组1236个,共评出五星特色楼组97个、五星楼组272个,充分发挥了先进楼组以点带面的典型示范效应,楼组党建为“美丽家园”建设、电梯加装等民生工作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抓好业委会党建

  “微治理”的主战场在住宅小区,而业委会党建则是推进“微治理”最为重要的软实力。江浦路街道通过党建引领,积极打造红色业委会,目前街道共有业委会委员229人,其中党员为115人,占比为50.21%。以强有力的党组织为业委会规范化建设提供支撑,充分发挥业委会党建在“微治理”中的作用。例如,江浦路街道有一个名为“上海大花园”的商品房住宅小区,该小区物业管理曾经比较混乱,矛盾突出,但自从小区业委会党建工作出现明显成效后,小区面貌焕然一新。目前,该小区业委会共有委员7人,其中党员6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不仅是书记、主任“一肩挑”,而且还兼任业委会委员,党组织的担当作为提升了居民对于居民区“三驾马车”的信任度和支持度,为化解一系列物业管理矛盾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精细治理,从小处着手,打造有温度的睦邻文化

  市委关于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要求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激发海派文化活力。海派文化最大的优势是注重精细化、强调包容性。

  推动精细化的“微治理”

  在“微治理”工作中,一方面注重全覆盖、不留死角,另一方面在理念、手段、机制上下足“绣花”功夫。在江浦路街道办事处门口不远处的街面上,有一个小空间,大约10多个平方。这个小空间旁边有一个公交车站,平时等候公交车的人还不少。周边的商户晾晒衣物没地方,就把这个地方占了,看着确实不雅观。但街道并没有简单粗暴地一封了之,而是采取外围景观改造、里面仍可晾晒衣物的办法,很好地解决了环境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推动有温度的“微治理”

  除了建设睦邻中心、打造睦邻空间、加强志愿服务、推广社区慈善外,随着社区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和外来租客的增多,社区公益有了新的内涵。江浦路街道主要采用两个做法:一是普遍建立孝亲停车制度。子女驾车看望老人,通过发放亲情卡,实行停车免费或优惠价,柔性化管理为大家提供便利。二是对租客实行平等待遇,例如江浦公园的地下共享车库,即使不是房东或是户籍人员,只要符合基本条件也可同样停放,将人性化融于日常管理,使人人都能在江浦这个“睦邻家园”感受到温情和关爱。

  制度建设,重公约良俗,提升“微治理”善治效能

  江浦路街道在“微治理”工作中,注重制度建设,以制度提升成效、确保长效,重点从两个方面入手。

  加强微公约建设

  依约而治是“微治理”的应有之义。在这一方面,特别强调两方面的引导。一是“习惯入约”。推进“微治理”工作,在依据的顺序上是“法理情”还是“情理法”,其中大有学问。但在实践中,法律、规约都没有规定的,居民依据习惯处理矛盾纠纷时往往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街道大力推进“习惯入约”,以此提升对居民行为的约束力,在处理养宠、高空抛物、噪音扰民、乱停车等问题中取得良好成效。二是“依约定补”。在“微治理”工作中,时而会遇到“政府干、居民看、物业怨”的尴尬局面。为此,政府补贴资金到位前,先请业委会承诺愿意承担后续管护责任,并将相关内容适时写入业主管理规约。通过明确各方职责,增强多元主体的责任意识,有效维护了治理成效。

  加强微课堂建设

  “微治理”需要完善的培训制度作支撑,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条件下,更是如此。为此,江浦路街道开发了微课堂培训体系,将“微治理”培训规范化、制度化。这套体系是以推动社区治理培训数字化转型、讲好社区治理本土故事、追求最佳培训效果为根本目的,追求思想性、艺术性、科普性、生动性和实用性的统一,以内容精准化、故事本土化、形式微视频化、学习经常化、成效可量化等为主要特色,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治理培训体系。目前已开发十多个系列近50集的视频课件,接下来还将结合社区工作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特点,不断做实做细做亮“微课堂”品牌。

  价值引导,在异处求同,推进社区共同体建设

  社区是一个共同体。在推进“微治理”的过程中,江浦路街道特别强调利益共同体的凝聚,就是在个体多元诉求中寻求利益汇集点。一是平衡各方利益。“微治理”所涉及的利益问题,既有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如何平衡的问题,也有政府利益、社会利益和居民利益如何平衡的问题。而政府一味地给予或大包大揽,并不利于“微治理”可持续发展。所以,“微治理”如果涉及到经费的问题,一般由居民或业主自筹一部分资金,以此激发参与主体意识。二是强化利益协同机制。鼓励居民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讨论“微治理”事务,将利益观念、责任理念和义务意识、消费意识内化为居民群众参与“微治理”的准则。

  荣获去年杨浦区十佳睦邻自治项目第一名的辽源西路三个小小区合并的故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因为小区小而散,居民在停车、物业聘请、环境卫生等方面都遇到不少麻烦。合并之前,各打各的小算盘;合并之后,原来三个小区的居民形成了一个心连心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