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东地区的红色堡垒——培正小学及其工人夜校的故事(上)

2020-10-12

1937年淞沪战役以后,随着战线西移,上海工业逐步恢复,一部分英美厂和华商厂陆续开工。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共江苏省委及时指出,要动员工人尽可能争取回到生产中去,动员党员和积极分子深入工厂,开展对工人的教育工作,组织工人到夜校学文化、学政治。毛泽东对上海工人运动中举办工人夜校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培正小学及其工人夜校就是抗战时期到上海解放前在沪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所夜校,1942年6月至1949年5月的七年中,是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重要活动据点之一,可谓是沪东地区的一座红色堡垒。

培正小学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校址位于杨树浦路华忻坊(今杨树浦路1991弄193号)。当时就有中共党员在学校中开展革命活动,许多孩子在这里受到党的教育,并走上了革命道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培正小学教师中的中共党员被迫撤离,学校由私人继续开办。1941年12月,日军进入上海租界,当时的沪东地区工人夜校全部停办,党组织让中共党员、原沪东女工夜校教师庄健安留了下来,负责筹办勤新和启新两所夜校。

1942年6月,原培正小学负责人吴某无意继续办学,想把学校出让给庄健安接办。地下党组织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因为学校位于工人集聚的地方,学生家长大多是产业工人,接办后不但可以解决一些地下党员的社会职业问题,并可通过与家长的联系,在周围各工厂中开展党的革命活动,并把学校作为地下党的活动据点。于是党组织自筹经费将培正小学买了下来,经简单装修后于同年8月按时开学。学校白天办小学,晚上办勤新工人夜校。庄健安既是小学校长,也是夜校校长。为了加强办学力量,党组织从沪西调来地下党员王行,专门负责夜校工作。当时的10多名教师都是党员,分属不同系统的党组织。在教学中,老师结合课文向工人宣传革命道理,传播马克思主义,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培养了一批批沪东地区工人运动的骨干。

1945年5月,为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配合新四军里应外合解放上海,经上级地下党组织决定,以兰州河为界,将沪东地区党的力量分开组成东西两个工作委员会。河东一带为杨树浦地区工作委员会,河西一带为榆林地区工作委员会。培正小学就成了杨树浦地区工委的活动中心。地区工委会议经常在这里召开,由王行负责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由于这是一所公开合法的小学,当时并没有引起敌人的注意和怀疑。

8月14日,市工委委员陈公琪在培正小学召开会议,向杨树浦、榆林两个地区工委领导人传达上级党组织的指示:1、保障工人利益,生活不受影响; 2、推选工人代表,准备组织工会;3、组织工人纠察队,保护工厂、物资和设备;4、清算平时骑在工人头上的日本人和汉奸。

会后,沪东地区党组织积极部署,广大工人热情响应,纷纷组织工人纠察队保护工厂,开展向日方要求发三个月的生活维持费和清欠薪的斗争,为迎接新四军进城做准备。后来形势发生变化,8月21日,中共中央下达停止起义的电令,工人地下军的部分成员转入新四军,留下的枪支弹药存放在培正小学,由王行保管。



点赞0 收藏0